进口方面,金属矿及矿砂进口占比过半。进口金属矿及矿砂65.5亿元,增长67.5%,占洋浦保税港区进口总值的55.8%;进口基本有机化学品22亿元,增长45.8%,占18.7%。
有着“超级联系人”称号的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走出去引进来”企业的最重要桥梁。本次活动还邀请了香港税务学会专家为企业“走出去”支招。专家结合香港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通过案例分享的形式,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走出去”企业两个重点国家——越南和印度的税制及营商环境。
分类型看,固定互联网宽带业务收入平稳增长。一季度,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完成互联网宽带业务收入627.5亿元,同比增长6.8%。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与上年同期持平。
信息通信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252亿元,同比增长7.7%,云计算等新兴业务拉动力不断增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通信业整体运行平稳。
鄱阳湖去年9月以来第5次跌破7米升级枯水红色预警
音乐产业现状几何?排行榜作用大影视歌曲容易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视频发言图片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文/夏宾 中国新闻社与能源基金会12日在北京联合举办2023年第一期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在论坛上发表视频讲话称,此前其团队分析表明,预计到2050年,中国碳中和累计投资规模约为18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 朱民认为,碳中和的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早期在碳达峰前的投资主要在新能源、新能源基础设施和新能源科技创新等领域,这为未来转型打下基础,同时也需要创新投资工具,对现有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加大债券市场的发展,比如扩大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产品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规模。 朱民称,未来40年,在绿色发展模式上,中国和世界处于同一个新的起跑线,中国也在探索自己的碳中和发展模式,“我们有可能在未来的绿色创新中引领世界,让世界共享中国的绿色繁荣”。 在他看来,碳中和会带来新的增长模式。在“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中国会面临巨大的产业结构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碳排放下降,GDP(国内生产总值)会继续增长。“我们估计到2060年,中国的GDP会从现在的100多万亿元涨到400多万亿元的规模,这是一个了不得的增长。” 朱民称,从2020年到2060年,中国有机会以碳中和为主要抓手再创辉煌,这是一个从能源到生产、消费等各方面发展模式的变化,可称之为范式变更,对于中国整个经济社会活动都有很大指导意义。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北京5月9日电 (记者 孙自法 缪璐)2023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启动工作会5月9日在北京举行。大赛组委会透露,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办11年来,累计参赛企业和团队超过28万支代表队,撬动银行、创业投资等金融资本累计投资企业超过千亿元,一大批参赛企业改制、挂牌、上市,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企业科技创新力量。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以来,持续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链条,不断提升金融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大赛与证券交易所、银行、创业投资等金融资本机构联动合作,为参赛企业长期提供信息咨询、融资路演、上市辅导等服务,大赛选拔出的优秀企业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各板块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2023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启动工作会在北京举行。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2023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启动工作会上,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司长周云帆、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等分别致辞。 周云帆指出,要搭建科技创新创业的大赛场,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世界一流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抓两头、带中间,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的主导力量。 李有平表示,大赛组织工作要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为主线,进一步做好科技企业的择优遴选、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链条的延伸拓展,着重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金融资本支撑企业创新投入上有所突破。 来自全国各地科技管理部门及相关组织单位代表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启动工作会,上海市、广东省代表分别就上海赛区、广东赛区的组织模式和办赛经验进行交流发言,北京、上海、深圳三大证券交易所和银行业等代表,则围绕金融资本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当天的启动工作会还提出,2023年的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将推进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端汇聚,着力引导金融资本向企业科技创新领域精准配置,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选拔培育企业战略科技力量,为新时期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澎湃动力。 据了解,2022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参赛企业超过3.8万家,连续五年突破3万家。第十一届大赛共邀请创投专家超过5000人次,超过2000家创投机构投资参赛企业1300余家,投资金额近500亿元;地方科技计划等各类财政资金支撑参赛企业7000余家,支持金额超过10亿元;地方赛阶段的银行授信参赛企业超过3000家,授信总额超过450亿元。(完) 【编辑:钱姣姣】
厦门5月20日电 (记者 杨伏山)2023中国(厦门)国际休闲旅游论坛20日在厦门举行,境内外文旅业界的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聚焦“夜间文旅,焕新休闲新生活”主题,共同探索“夜文旅”新业态,共话“夜经济”新格局。 作为2023第八届中国(厦门)国际休闲旅游博览会重要活动之一,本次论坛得到中国—东盟中心支持,中国—东盟中心教育文化旅游部副主任李亚莹、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执行主任刘牧茜莅会并致辞。 李亚莹称,长期以来,中国和东盟互为最大旅游客源市场和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双方人员往来和旅游务实合作,为中国和东盟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东盟中心将持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中国和东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 刘牧茜表示,今年是全球旅游业强劲复苏之年。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将与会员城市厦门携手,促进厦门与世界旅游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助力推动厦门旅游业走向全国、走向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论坛圆桌对话环节。 旅博会组委会供图 围绕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的发展目标,厦门当下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其中,“夜文旅”新业态应运而生,“夜经济”建设更是如火如荼。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认为,在这幅“旅游新图景”中,高质量发展是重点。 戴斌在以“城市休闲的时空聚合与旅游重构”为主题的演讲中说,要看到城市休闲增长的传统要素,也要看到城市旅游的创新动能;没有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的创新,就没有城市旅游休闲的未来。 戴斌认为,在此基础上发展城市休闲旅游,应当要以游客满意为导向,不断提升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以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为导向,带领旅游业自觉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稳步提升广大游客和市民的文明素质。 “厦门亲像一首歌,我非常喜欢厦门这座城市的诗意和美好。”戴斌说,厦门发展休闲旅游,应当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厦门文化和旅游的独特魅力。 “夜经济”的繁荣程度,通常被业界视为一座城市经济活跃度的晴雨表。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忠,以《夜色经济的进阶——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夜经济发展新趋势》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在李忠看来,“夜经济”仅仅是有“夜”的特色,已经不再成为城市的竞争优势。厦门在发展“夜经济”过程中,应该彰显“国际海洋强市”的夜IP,点亮国际海港夜魅力,讲好海上丝路夜故事,打造海洋科技夜秀场,抢占国际休闲城市“情绪夜波段”的“浪漫之夜”,打造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高雅之夜”。 新加坡旅游局大中华区处长卓雪莉在论坛上与大家分享新加坡日夜“新”玩法时说,“尘封”已久的出入境旅游终于迎来重启,而新加坡也在积极拥抱变化,为游客的到来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朝武在论坛上与大家分享了“中国旅游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业态、模式与创新路径”。他提出,城市要发展“夜经济”,要坚持打造特色品牌,营造出符合城市气质的文化氛围;要积极构建“夜间+”和“+夜间”的多元业态融合模式,创新消费场景创新,寻找、发掘地方夜间特色旅游资源;同时,要强化夜间经济的科技赋能,提升夜间消费聚集区智能化服务水平。 如何让“夜文旅”富有“厦门特色”?在论坛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们围绕“厦门夜色触手可及”畅所欲言,就“夜文旅”的行业趋势、人才培养、城市光影工程的打造、乡村夜经济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加快厦门“夜文旅”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李忠认为,厦门拥有“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天然岛湾城市形态,发展“夜文旅”应当凸显滨海旅游,探索“由陆观海”到“由海观陆”的创新发展模式。 耀有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姜海龙表示,厦门应该做足“海”文章,将音乐、灯光与大海融合,推进海上夜景工程建设,点亮“海上夜生活”。 国家文旅部乡村文旅能人杨鹭认为,应结合民宿、特色餐饮、生活美学空间等多元业态,打造极具“烟火气”的沉浸式夜间旅游场景,让“夜文旅”迸发出更多生机与活力。(完) 【编辑:钱姣姣】
责任编辑: 吴郁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