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工会5月10日在北京发布中科院第四届“科苑名匠”评选结果,共有16个团队和4名个人被授予“科苑名匠”称号。 这4名个人“科苑名匠”分别是: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国家病毒资源库主任邓菲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拉萨站执行站长余成群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洪义麟正高级工程师、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主任常爱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第四届“科苑名匠”发布活动上,向获奖代表颁奖。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16个“科苑名匠”团队则包括: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大豆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设计育种团队、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紫东太初”大模型团队、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大功率电力电子与直线驱动技术研究团队、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研究团队、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电磁空间安全研究团队、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工程菌种铸造科学设施团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团队、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空间X射线-极紫外光学研究团队、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间激光器研发团队、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氢钟团队、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夸父一号”科学及HXI团队、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团队、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深空探测彩色相机团队、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北京时间”产生与保持团队、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强流高功率超导质子直线加速器研制团队、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光学研发团队。 在中科院第四届“科苑名匠”发布活动现场,获奖的团队和个人代表演讲分享了他们的科研之路。 “北京时间”产生与保持团队面向国家需求,为国守时,为重要基础设施和行业提供精密时间,他们是“北京时间”守护者,分秒必争地书写着时间传奇。 洪义麟长期从事衍射光栅研究,拥有30多年衍射光学研制经验。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制出多套光栅关键工艺设备,为中国强激光技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第四届“科苑名匠”发布活动上,参加活动的代表合影。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团队在刘中民院士带领下,数十年聚焦煤炭清洁利用,不断追求技术变革,带着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工厂“安营扎寨”,他们为世界首套煤制烯烃工厂项目提供唯一的国产技术,使中国率先实现了煤制烯烃核心技术及工业应用“零”的突破。 大功率电力电子与直线驱动技术研究团队攻关研究并启动建设世界首个电磁推进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电磁橇”,他们为先进轨道交通装上中国动力,并汇聚电磁之力,展现中国速度,铸就科魂匠心。 在科学寄语环节,“科苑名匠”代表还诵读他们亲笔书写的科研感悟致敬科学,并投入“科学信箱”永久留存。 中科院工会举办“科苑名匠”发布颁奖活动,旨在积极响应中华全国总工会“大国工匠”品牌建设,培育选树具有行业顶尖技能水平的科技创新先进典型。(完) 【编辑:钱姣姣】
数字人民币又有新应用场景了!江苏省常熟市从5月开始对在编公务员(含参公人员)、事业人员、各级国资单位人员实行工资全额数字人民币发放。这是中国首个行政机关单位公务员数字人民币全额工资代发应用场景。 从发红包到发工资,数字人民币推广迈上新台阶。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兼顾线上线下,涵盖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交通、政务缴费、税收征缴、补贴发放等领域。微信视频号、小程序自4月26日起已可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支付。 应用场景再拓展 怎么用数字人民币发工资? 据介绍,数字钱包按照开立主体分为个人钱包和对公钱包。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可以开立个人钱包;法人和非法人机构可开立对公钱包。用数字人民币发放工资,企业首先需要收集员工的数字钱包编号,再把单位数字钱包里的数字人民币转到员工个人数字钱包。员工打开自己的个人钱包,看到新增的数字人民币,就知道工资到账了。 能否免费提现? 记者了解到,将数字钱包中的数字人民币转到银行卡无需手续费,而且能“秒到账”。用户可以通过绑定的银行账户兑出数字人民币到个人钱包,或者将数字人民币从个人钱包兑回到绑定银行账户。在数字人民币APP上还可对“转钱”和“消费”进行额度调整。 领到数字人民币工资,是啥体验? “挺方便的!”常熟市民张先生说,数字人民币APP很容易上手,用过几次之后就完全适应了。“在常熟,数字人民币可使用的地方非常多。坐地铁、骑共享单车、生活缴费、商超支付都可以用。” 常熟市所属苏州市,是数字人民币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此之前,苏州市相城区、太仓市等地就已实施了政府、事业单位、国企部分工资、交通补贴的数字人民币代发。今年1至3月,苏州市数字人民币试点累计交易809.8万笔,累计交易金额1704.67亿元;个人、对公钱包数量稳定增长,全市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91.6万个,累计开立对公钱包179.36万个。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本报记者表示,常熟面向公职人员以数字人民币形式发放工资,由点到面,将不断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优化数字人民币试点环境,有助于转变公众观念,培养使用习惯,进一步促进数字人民币应用推广。 自中国人民银行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应用新场景。目前数字人民币线下消费场景逐渐丰富,初步覆盖衣食住行等零售消费场景,并在工资代发、财政补贴、贷款发放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跨境支付应用也在积极拓展。统计显示,全国已有17个省(市)的26个地区率先进行数字人民币试点。 安全又便捷 用数字人民币发工资,有啥好处? 数字人民币兼有实物人民币和电子支付工具的优势,既具有实物人民币的“支付即结算”、匿名性等特点,又具有电子支付工具成本低、便携性强、效率高、不易伪造等特点。 在安全性方面,数字人民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中国人民银行不直接对公众发行和兑换,而是先把数字人民币兑换给指定的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运营机构需要向中国人民银行缴纳100%准备金,1∶1进行兑换。数字人民币将防范风险作为重要前提,有效防范其被用于电信诈骗、网络赌博、洗钱、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相关交易遵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要求。 在隐私性方面,数字人民币遵循“可控匿名”的原则,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满足公众对小额匿名支付服务需求。使用数字人民币时,可为钱包昵称进行命名。在日常支付使用中,交易双方看不到对方的个人信息,只能看到钱包昵称,相当于用“网名”进行交易,保障了隐私性与安全性。 对公众来说,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的特点,能够为公众提供体验更好、更加安全的支付服务,并能在充分尊重隐私与保护个人信息基础上做好风险防范,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对企业来说,以往对公转账须通过银行对公窗口或者网上银行,而数字人民币支付即结算,实时到账,不再受限于工作时间,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提高了企业结算和资金周转效率,持续帮助企业供应链降本增效。 此外,数字人民币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这意味着用户即使没有银行账户,同样可以利用手机号等身份标识开通数字钱包,进行支付。这样一来,一些偏远地区的群众可直接通过数字钱包享受支付等金融服务。 “数字人民币具有无可替代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董希淼分析,从显性价值看,数字人民币将作为中国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基建”,提供币值稳定、无限法偿的数字货币,增强货币与支付体系公平性和普惠性,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从隐性价值看,数字人民币可以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更好地提升人民币的形象和地位。数字人民币在便利百姓民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让企业和群众享受更多金融发展红利。 提升公众接受度 近年来,多个试点地区密集发放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为消费者送上“真金白银”,带动了消费市场的活跃,也让公众对数字人民币不再陌生。 随着各地试水用数字人民币发工资,数字人民币更深地融入公众日常生活。 “对电子货币和支付工具而言,场景丰富程度往往影响用户选择和使用体验,只有完善的生态体系、丰富的应用场景,才能让数字人民币无处不在、触手可及,进而吸引更多人使用。”董希淼说。 如何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数字人民币的接受程度? 试点地区应发挥先行作用。目前,深圳、苏州等城市数字人民币试点较为深入,应用场景丰富。董希淼建议,其他试点地区的地方政府应更加积极地开展推广活动,以试点为契机构建更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和数字金融发展。政府及相关单位的公共服务应主动支持使用数字人民币。 进一步降低公众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专家建议,作为公共产品,数字人民币面向障碍人群和不熟悉电子产品的用户群体,推出功能优化适配的数字人民币APP和特色化硬件产品,有利于弥合数字鸿沟,让公众更好享受公平普惠的现代金融服务。 借助平台力量持续丰富应用场景。记者了解到,微信目前已面向全部试点地区开放数字人民币专属入口。腾讯数字货币部总经理李茂材曾表示,其他腾讯系APP场景也正在陆续接入数字人民币支付,包括腾讯视频、QQ音乐等均已支持数字人民币。腾讯正在初步探索如何借助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技术,为供应链企业提供优惠信贷或支付结算方案。 “我国电子支付发达,各类支付工具繁多,为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公众支付习惯改变需要时间。”董希淼表示,在一些地方,公众对数字人民币了解不够,甚至存在误解,造成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不畅。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手段,向全社会宣传普及数字人民币知识,突出数字人民币的独有价值和法偿性,让公众更全面了解进而主动选择数字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方面表示,将继续开展数字人民币的创新应用,实现数字人民币体系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互联互通,让消费者可以“一码通扫”,也尽量让商户不用增加成本即可支持各类支付工具。 徐佩玉(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编辑:叶攀】
中新社北京5月24日电 中国残奥冰球队24日从北京启程,前往加拿大参加世锦赛A组比赛。 世锦赛A组比赛,是残奥冰球领域最高级别的赛事之一。2021年,中国残奥冰球队获得世锦赛B组冠军并成功升组。在2022年的北京冬残奥会上,首次亮相冬残奥会的中国残奥冰球队摘得铜牌,创造历史。 参加本次世锦赛,是中国残奥冰球队在北京冬残奥会后首次出征国际大赛。据悉,这支中国残奥冰球队保留了北京冬残奥会的原班人马,17名运动员平均年龄26岁。为全力备战此次大赛,中国残奥冰球队从今年2月6日开始集训,至5月23日结束。 中国残奥冰球队于2016年组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呈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残奥冰球队在年龄结构层面处在一个非常好的阶段。此番希望通过世锦赛了解对手,查找自身不足,为新的冬残奥备战周期打下坚实基础。 据介绍,残奥冰球实行分级晋级制度,由高到低分A、B、C三组。根据往届冬残奥会资格指南,获得世锦赛A组前5名的球队可为其国家残奥委员会获得1个冬残奥会参赛资格。 2023年残奥冰球世锦赛A组比赛将于5月28日至6月5日在加拿大举行,中国队将力争再创佳绩。(完) 【编辑:张子怡】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宣布辞去执政党前进党主席一职
科技日报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张佳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领导的一个团队开发出了一种首创的突破性方法,可以更容易地用“顽固”金属制造高质量的金属氧化物薄膜。这项研究为科学家开发用于量子计算、微电子、传感器和能源催化的下一代新材料铺平了道路。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顽固”金属氧化物,如基于钌或铱的氧化物,在量子信息科学和电子学的许多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使用高真空工艺氧化金属存在困难,因此将它们转化为薄膜一直是个挑战。 在试图使用传统的分子束外延技术合成金属氧化物时,研究人员偶然发现,分子束外延是一种低能量技术,可在超高真空室中产生单层材料。他们引入了一个名为“外延应变”的概念,即在原子水平上有效地拉伸金属,可显著简化这些“顽固”金属的氧化过程,这使得在超高真空环境中,从“顽固”金属中提炼出具有重要技术价值的金属氧化物成为可能。 论文资深作者、明尼苏达大学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系教授巴拉特·贾兰表示,这一突破代表着一项重大进步。它不仅提供了一种实现量子材料原子精确合成的方法,而且在控制各种应用中的氧化还原途径方面也具有巨大潜力,包括电池或燃料电池中发生的催化和化学反应。(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葛成】
中新网香港5月6日电(记者魏华都)“我们风华正茂——传承五四精神,担当时代使命”大型文艺表演,6日下午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举行,约300名香港青年呈现音乐及舞蹈表演,吸引大批观众到场,而在线直播更吸引逾两万点击量。
(责编: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