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3-05-30 06:24:30

从小与驯鹿为伴的“00后”使鹿鄂温克人娜思塔学会了鄂温克民歌、舞蹈,也学会了古老乐器口弦琴。她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大学专业方向,我想选择兽医或者舞蹈。学兽医可以守着驯鹿,为壮大驯鹿种群贡献力量;学舞蹈就可以把使鹿鄂温克文化搬上舞台。”


做了这么多次伴娘,谢宇科发现,一个合格的伴娘,首先“眼里要有活”。其次,有点“社牛”特质但又不失分寸感的伴娘更受新娘喜爱。

超大质量黑洞最强类星体风时速每小时超2亿公里

15日晚,辽宁男篮在主场以106比70大胜浙江男篮,这样他们以大比分4比0成功卫冕总冠军。辽宁男篮主帅杨鸣在球员时代是很多女球迷心中的“男神”:不错的颜值、标准的身材、充满灵性的打球方式……但三年的教练经历也让杨鸣的面容有了不少岁月的痕迹,虽然不像是杜锋那样多了很多白发,但用他自己的话说,“颜值变了”。  转型:退役不久便化身“救火教练”  辽宁是篮球人才大省,尤其是后卫球员一批接一批地涌现,杨鸣便是其中一个。球员时代,杨鸣虽然并不属于身体类型特别出色的后卫,但他打球充满了灵性,球风也比较好看,再加上颜值出众,因此他当时圈粉无数。“CBA第一帅哥”的名声不胫而走。当时杨鸣接受采访时说:“我希望别人在CBA这个范围里提到我,最好是说我篮球打得帅、打得好。”  杨鸣担任过辽宁队队长,也入选过国家队,但毕竟辽宁后场球员很多,天赋与实力都很出众,因此杨鸣职业生涯末期,在仍可以继续打球的情况下,于2019年赛季结束时正式结束自己15年的职业生涯。不过,杨鸣在结束球员生涯后,马上就转型到教练岗位,他之后担任辽宁男篮的助教。  三年前,郭士强指导中途下课,刚退役不久的杨鸣,立刻以“救火教练”的身份前往赛区执教。执教第一个赛季的杨鸣,很多东西都是摸索前进,这中间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会面对之前从未遇到过的困难与挑战。那个赛季,辽宁男篮杀入了总决赛,但未能登顶成功。赛季结束后,时任球队总经理的李洪庆透露,杨鸣曾经提出过辞职,但球队没有同意。  执教:挑战不小 压力陡增  之后的一个赛季,杨鸣继续带队冲击总冠军。那一年,对于杨鸣而言,如何让内线外援莫兰德融入与发挥作用成为一个很大的挑战。莫兰德当时是第一年在辽篮打球,他本身有鲜明的特点,但如何融入辽宁队的体系中,球队需要不断地摸索与尝试。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当时教练组甚至有裁掉莫兰德的想法,但最后还是通过杨鸣不断与莫兰德沟通,给他更多的时间与耐心,才终于让他在季后赛中有着非常出色的发挥。那一年,辽宁男篮能够获得队史第二个冠军,与莫兰德在季后赛的强力发挥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赛季是杨鸣执教辽宁男篮的第三个赛季,挑战同样不小,但与此前不尽相同。辽宁男篮作为卫冕冠军,是其他队伍的“靶子”,人们都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从事职业篮球这么多年的杨鸣,必定深得其意。  这个赛季的辽宁男篮同样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球员伤病总是困扰着球队。这也让辽宁男篮在卫冕道路上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随之而来的是,杨鸣作为主教练身上压力陡增。特别是在第三阶段恢复主客场后,这样的期待与日俱增,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  变化:  熬夜准备比赛是常态  作为曾经的著名球员,杜锋比杨鸣转型早,他这些年的容颜变化很明显,尤其是两鬓的白发不断增多,能让人感到作为一名教练每天承受的东西是正常人不可想象的。杨鸣在赛季中也几次说起类似的变化,比如眼袋。这个赛季“全明星”期间,杨鸣接受了采访,他左侧眼袋比较明显。他说:“只要睡得少,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熬夜看录像、准备比赛则是冠军教练赛季中的常态。  35岁到38岁的年纪,即使放在整个篮坛都算是少帅,而且又是执教冠军大热门球队,杨鸣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这几个赛季中,我们看到了他“衬衣湿透”的画面,看到了他“狂干一瓶水”的画面,看到了他淘汰广厦后坐在替补席静静地“低头不语”的画面,还有他拿下总冠军“高举双手”如释重负的画面。这些肢体动作只是他内心活动的一个个侧面,我们看不到的那些更多画面,则是需要杨鸣自己去消化与忍受的。  夺冠后,杨鸣说了这样一段话:“对于教练这个岗位,坦白讲没人留恋。紧张、窒息,甚至更夸张的情况都会出现。特别是辽宁男篮,外界的期望值非常大。你看,浙江男篮虽然这次没有拿到总冠军,但是他们已经创造球队历史,他们也拿到很多荣誉,可即便如此,当你没有达到外界的期望时,仍然会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无论如何,教练就是有这样的特殊属性。对我来说,压力扛在我的身上,让队员们尽可能地轻松赢球。教练这个岗位,目前看压力太太太大,我想象不到拿不到这个冠军会是什么样。”  专访  李晓旭:球迷心中杨指导永远都很帅  15日晚,辽宁男篮卫冕总冠军。辽宁男篮主帅杨鸣在夺冠后透露:“李晓旭第一场比赛里手指骨折,但这个消息没有对外透露。感谢晓旭的坚持,感谢所有球员的坚持,辽宁男篮值得所有赞美。”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16日专访了李晓旭。他透露,最初听到手指骨折时人一下子有些蒙了,但后来得知是撕脱性骨折,情况比之前预想的要轻些,负担也卸下了一大半。”另外,李晓旭透露,他总决赛后三场时都在赛前服用止疼片,以缓解手指疼痛。  这个赛季结束后,33岁的李晓旭将再次面临着续约的情况。他对北青报记者说:“对于续约的事情其实没想太多,我就是根据自己的身体一步步地向前走,我希望尽可能多地帮助球队。”  北青报:杨鸣指导说第一场时你手指骨折了,说说当时情况。  李晓旭:第一场打完后,当时没有太疼的感觉。晚上睡觉,睡到后半夜的时候就感觉很疼了,自己觉得不是很好,大概凌晨4点去医院拍了个片子。我记得值班护士最初告诉我说是手指骨折了,我一下子有些蒙了,因为担心会影响到后边比赛。但后边医生跟我说是第三、第五指骨的撕脱性骨折,我当时还是松了一口气,因为撕脱性骨折的严重性要轻一点。  北青报:手指撕脱性骨折后,第二场抢了15个“篮板”,其中7个前场板,怎么做到的?  李晓旭:我觉得还是肾上腺素的原因吧,当时的比赛环境,氛围都到那了,就几乎感觉不到疼痛了,当然,在赛前都有吃止疼片,我觉得这也挺有用的。  北青报:很多人都说,这个赛季的李晓旭再次回归到“国产魔兽”的状态,你怎么看待?  李晓旭:这一切对我而言都是比较正常的,去年受伤回来,身体需要一些时间康复,整个状态肯定不是很好。这需要一个过程,但今年我觉得身体状态比之前明显要好,而这也能发挥出自己的特点。  对于抢“篮板”,我觉得就是骨子里的意识。我很早打篮球就是这个特点,抢“篮板”也是我的第一任务。我觉得自己在球队的定位很准确。  北青报:季后赛这些比赛中,你觉得哪场比赛的挑战性最大?  李晓旭:挑战性最大的,我觉得是半决赛与广厦的第四场生死战,当时我们大比分1比2落后,我们背负压力是最大的。那几天的感觉是时间过得很慢,每个球员在休息上也是支离破碎的,训练、生活,气氛都比较沉闷。能感受得到,每个人的内心情绪都很复杂,甚至有些不堪重负感觉。同时也会不甘心,心中五味杂陈。当时几天,确实比较艰难。  北青报:这个赛季结束后,将再次面临续约的问题,如何看待?  李晓旭:我其实一直没有给自己设定再打几年。面对续约问题,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我没把这个事情太放在心上。这些年中,我们在续约的事情上都是很顺利的。我觉得还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去一步步走,我希望一直帮助球队打更长的时间。  北青报:杨鸣执教三年获得两次冠军,他在你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教练?  李晓旭:杨指导是一个很年轻的少帅,我觉得他每年都在进步,他也是一个对待工作很认真的教练,他每年都在总结,一步一个台阶提高。大家都看得出来,他这个赛季在比赛的把控上越来越成熟。可以说,前途不可估量。而同时,也能感受到他面对的压力比较大,联赛期间都睡很晚,这对他的摧残比较大,但在广大球迷心中他永远都是很帅的。  本组文/本报记者 宋翔(来源:北京青年报)翻译搜索复制 【编辑:刘阳禾】

他特意向灵丘县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咨询遗体捐献的事宜,并立下遗嘱“器官无偿捐赠于科学实验,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最后的一点贡献”。

记录病历时,回车键是经常使用的按键——当患者没有禁忌或特殊情况时,医生可以直接导入病历模板,持续按回车键,迅速勾选常见选项,即可完成一份病历。  尽管各个地区和医院记录病历的系统不同,但很多医生都提到了“回车键”现象:一些病历内容雷同、同质化。  “现在的病历没有灵魂!”78岁的陆柯(化名)退休前是呼吸科医生,最近一年,他参加了一家医院的临床病历质量督导工作,负责审查终末病历,却发现“没有一份是我满意的”。  他认为,一份有灵魂的病历应该体现医生的思考和推断,但送到他手里的那堆病历,更多是陈列症状。他给其中一份病历写了12条修改意见,比如多种疾病之间有内在联系,不应该简单并列书写。  2023年2月,这个爱挑刺的老医生去给一线医生讲了一堂名为《如何写出一份有灵魂的病历》的讲座。  有些病历看不见医生的思考  在陆柯看来,病历是一家医院医疗质量真实的窗口。但就他搜集到的北京多家医院的病历来看,这个窗口似乎蒙了点灰。  他见过一本厚得像半块砖头的病历,里面罗列了大量检查结果,却没有分析临床意义,缺少了医生的总结和判断,“看不见医生的思考”。  他记得有个住院患者入院半个月,病历记录的每天病程却没有体现变化,只用“患者未诉特殊不适”概括。陆柯纳闷,“治疗了那么多天,病情怎么会没有任何改变?”  山东一位肿瘤科医生也有类似的感受:病程记录越来越短、医生对病情的分析越来越浅显。他发现一些医生写病历过于追求形式,有时写了4条意见,但这4条意见既不能辅助诊断,也不能排除其他疾病,逻辑前后不顺畅。  陆柯搜集了许多医院各个专科的病历,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血液、神经、内分泌、肾病等。只有北京协和医院的病历能让他眼前一亮:难以判断病情时,主治医生主动查询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在病历中注明文献来源以及医生阅读后的判断。  “病历能体现医生的责任心。”陆柯举例,要描述患者有上腹包块时,应该具体记录包块在左上腹还是右上腹、有多大、按压疼不疼、按压后包块会不会移动等。记录患者职业时,光写退休不够,要追溯到退休前从事的具体工作,这和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有很大关系。  他如今也出门诊看病,有时候遇到病情复杂的患者,得花大约45分钟才能看完:先把患者带来的资料看一遍,将和疾病相关的问题挨个询问。他喜欢用绘图的方式来解释多种症状的关系,再整理出多个症状指向的有可能的疾病。  “有时候症状太多,脑子会乱,”从1970年开始当医生的陆柯承认,他至今仍会遇到一团乱麻的情况,“不着急,一点点梳理,至少把我当时对这个患者的理解分析写出来。”  这种花长时间看一个患者的问诊方式,在如今追求效率的医疗系统里,称得上奢侈。一个慢性咳嗽的患者看到陆柯画出的症状图,感觉惊讶,“我跑了那么多家医院,没见过一个医生,能把我的病情搞得那么清楚。”  陆柯认为,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的问题不仅存在于病历书写,也存在于门诊。他形容,患者就像挤公交车,没见到医生之前希望赶紧进去,进去了又希望医生能在自己身上花更多时间。“现在医生看一个患者只花5分钟,不然走廊里都是等待的患者。”  但这带来的后果是一旦5分钟内解决不了问题,患者还得再跑一趟医院,形成恶性循环。  李杰(化名)曾经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规培生。参与规培的那3年,他感觉每天事情都做不完:医院追求高周转率,工作量越来越大,规培生要参与收治患者、为出院患者办理手续的工作,每天病历多得根本写不完;除了繁杂的临床工作,规培生还要做与医疗不相关的杂活。  即便熬过规培期,进入三甲医院工作,他也得卷入要管20多张病床,周末和节假日值班的高负荷循环里。  他观察,即便是北京的三甲医院,有时也倾向于收治轻症的、相对好治的患者,提高周转速度。  现在的病历正在失去患者的个人特征  “复制粘贴”的病历模块解放了一些医生,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上海一位急诊科主任说,不同类型的疾病会有对应的病历模板,住院医生可以使用模板快速完成书写病历的工作,医生只需打钩、选择选项、复制粘贴,但是每个患者的特点就在模板里被忽略掉了。  比如,出院建议的第一条一般会写生活状态和饮食指导,医生调用模板就会粘贴上:忌烟忌酒、不吃刺激性食物等。她举例,糖尿患者建议喝粥、吃水果等,有自己特殊的饮食要求,如果都用了模板,可能就没有更个性化的提醒。  陆柯也对“复制粘贴”忧心忡忡,他看到一份病历,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和主任医生查房给的意见完全一致,连标点符号都一样。  也有不少从业人员说,复制粘贴能提高效率。  李杰说,“复制粘贴”最多是用于患者病情没有变化的时候,可以在模板的基础上“缝缝补补”——先把病历书写的顺序复制下来,再去修改其中的内容。  他在肛肠科轮岗时,每天要写二三十份病历,医生常常会套用一个固定的病历模板,如果患者没有传染病、贫血或手术禁忌,就让患者直接签字,“因为肛肠科大夫只需要关心屁股那点事,而痔疮手术人均10分钟,所以如果没有手术禁忌就抓紧做了,保证高周转率才是第一要务。”  山东一位肿瘤科医生说,大多情况下,一个科室的患者病情是相似的,有时候,患者多得记不清,症状也相似,医生写病历可发挥的空间小。  在临床工作20多年的一位浙江的内科医生黄宇(化名)说,对于痔疮、白内障这类疾病,大多数病历都是一字不差,但他认为,不该盲目批评千人一面,某些疾病的患者病情几乎相同,医生能描述的也相对有限。  “要在千人一面的基础上,警惕其中个体的变化。”他格外看重患者的个体描述。  比如,描述胸痛时,每个患者用词都很不一样,“像火在烧”“像扎针一样”,有人说胸痛就像爬山坡,慢慢地接近山顶,越来越痛;有人说胸痛就像按开关,“噔”一下灯就亮了;有人说像坐电梯,迅速就到顶了。还有人形容胸痛就像山上的雾,一会儿山头露出来了,一会儿又看不见了。黄宇说,这些个体的描述指向了不同的成因,能帮助医生抓住背后的疾病。  这些个体描述不一定都会全数记录在病历里。李杰说,写病历主要围绕专科去描述症状,比如爱放屁,放在消化科会写进病历,在其他专科就不一定会写。  还有个规培生说,在神经内科轮岗时,看到有患者不脱鞋就上检查病床,她会格外留意,患者是不是已经感觉不出自己穿了鞋?她所在的医院对病历要求严格,还引入了AI病历审阅,专门针对“复制粘贴”的现象——一旦被AI揪住,该病历会被评为乙级、丙级病历,影响医生的绩效,医生会在周会上被批评。  从手写迈向电子  在电子病历出现之前,医学界普遍用笔手写病历。  有医生回忆,主治医生完成手写病历后,上级医生要用红笔圈出问题,返还给主治医生修改,写得不好要重新再改一遍。另一个医生也说,手写病历时,会一边写一边动脑筋,把临床思考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  对黄宇来说,手写病历是一种折磨,因为他字写得难看。有时候他重翻自己的病历出来看,发现字太丑了,也不愿意再看一遍。  他回忆,每当写错字,他得用刀片刮掉表层,再修改。有时他嫌弃自己的字写得太丑,把一本厚厚的大病历扔掉,重新写一遍。“字写太多时,人的注意力会波动,电子病历更高效。”  “电子病历的出现,是必然的产物。”山西省汾阳医院医务科质控室副主任郑维花说,“因为医院的患者已经翻了十几倍了。”  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参与终末病历的质量控制工作,经历过不同方式记录病历的时代——她见过一笔一划写成的手写病历,医生会用简短的话记录典型的症状,当有错别字出现时,还得根据法定的修改方法去更改。  她也见过大量“复制粘贴”的电子病历,缺乏临床思维。她还参与过多次电子病历的升级改进工作,设计了系统质控功能,既方便临床医生书写病历,又约束“复制粘贴”的行为。  她发现,有一个进步是实施实名挂号后,个人信息真实可靠,病历系统会根据已知的身份信息自动生成出生日期。  如今,不同的医院使用不同的电子病历系统,有的医院只给一个空白的框,任由医生打字填写;有的医院会设计多选项打钩、或是表格填空的方式。电子病历出现后,许多医生使用过多个版本的电子系统,根据不同版本的特点调整工作习惯。  一位急诊科医生认为,电子病历的意义是能电子化地储存病历,以及让患者能完全看清、看懂医生的医嘱,“以前手写病历,患者会说,不知道医生在写什么,看不懂字。”  她说,自从医院开始提倡电子办公、无纸化以后,许多医生打字的速度比手写慢,不得不建立模板以节省时间,但也不可避免会有同质化的问题。  “电子病历不是不能写好,或是达不到手写的标准,”她认为,“但实际操作时,医生会习惯更简单的复制粘贴、习惯更方便的打钩,就会让病历失去患者的特性。”  尤其当急诊科医生要抢救患者或是上救护车治疗时,没办法用电脑打字,只能抢救结束后回办公室补充。但凭记忆补充病历,容易挑重点打字,容易写得较短。  黄宇认为,现在医院患者多,医生忙不过来,行医状态没有以前好,一些问题不能归结到电子病历系统身上。使用电子病历时,他经常遇到逻辑不通顺的地方。  比如,记录一个高血压的患者,病历规范要求不让重复内容、不让复制粘贴,但能写进病历里的诊断内容就比较少,病情简单,只能反复自说自话。  他举例,病历规范要求避免写上级医师同意诊断,要求上级医生要有观点,但大多数病情简单的病案里,上级医生的观点和主治医师是一致的。  有时遇到疑难病例时,主治医生甚至会找比上级医师更高级别的医师集体会诊,但在记录了会诊的讨论后,病历系统还要求上级医师重复写查房判断,“往往这时候上级医师不一定有新观点。”  而且,病历系统在疑难病例讨论部分要求医生写简要病史汇报,但是汇报的人大多是年轻医生,“难治的患者却要求简要汇报,年轻医生会不会遗漏重要信息呢?这种时候就要抓住细枝末节啊。”  李杰也说,电子病历系统也有不方便的时候,有时候提交病历后,发现问题无法撤回,只能打电话给系统工作人员,让他们帮忙调整,一来一回需要花费许多时间。  还有医生遇到过电子系统出错:明明医生已经点击要接诊下一个患者了,但电子系统卡住了,没跳页,导致前后两个患者的用药出现错误,幸好医护人员及时发现了用药的问题,才避免医疗出错。  “电子系统足够简单便捷,但最后也要医护人员人工核对,才能保证不出错。”这位医生说。  她还发现,现在很多住院医生对药物的名字、剂量和单位记得不牢,因为电子档上直接跳出来剂量等信息,不需要医生自己输入,而原先手写病历时,医生一般会边写边记。  从窗口窥见的医疗难题  对于医院来说,病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记录当下的医疗诊疗过程,它还是有法律效应的医疗文件,是医疗纠纷和诉讼的重要依据。一位有多年医疗鉴定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说,当出现医疗纠纷,病历是评判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的基础证据。  陆柯举例,有名老年农民摔伤,腰椎粉碎性骨折,2月初做了手术,在出院证明上,医生本意想写3个月内不能负重,结果写成3月内不能负重。到了4月初,农村开始农忙,老年农民对医嘱有误解,去扛重物,再次骨折。  后来老年农民和医院打官司。就因为医生少写了“个”字,医院赔了3万元。  黄宇最近一年调到了质检科工作,经常和病历打交道。“其实病历写得好也不代表医疗质量就好。”他认为,一台精细的手术,很难在病历里完整还原过程,“但如果术前忘记写知情同意书,即便手术做得再好,家属一告一个准。”  有位一线医生认为,近几年,知情同意书越来越细致,甚至称得上繁琐,浪费了临床医生许多精力和时间。而且,并不是每个亲属都有资格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有个老太太不识字,孙子孙女陪着来医院的,但是他们不能签。”  他认为,知情同意书的增加并没有提高医疗质量,只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规避风险的措施。  黄宇也说,评价医疗质量,病历书写规范是一个因素,患者对医生的评价也应该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李杰回忆,一般来说,规培生写完病历后,主治医生会从头到尾看一遍,确保基本没有错误,规避因记录不当带来的医疗纠纷。按照规定,住院患者头3天每天写一次病程记录,后面每3天写一次,但因为病历堆积太多,有时医生时间紧,往往会拖到最后一两天再补齐病历。  “但如果患者中途死了,或病情突然变重,但病历是空的,科室会‘集中兵力’把病历补齐,要求前后不能有逻辑矛盾。”李杰回忆,这种时候,上级医生甚至是医院医疗纠纷处理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聚集在电脑前,一起补病历。  一位医生对补写病历这件事有疑问,“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疾病差不多的患者,那些医生怎么会想起哪天哪个患者具体发生什么事?”  从病历里能看到的医疗难题不仅有医患关系紧张,还包括医学生的培养。  陆柯认为,现在评价医院质量和医生水平的标准有的地方出了问题,“片面强调研究型医生和研究型医院,职称评定强调科研论文和SCI的权重。”这个标准延伸到了规培生的培养,“培养医学生首先要会看病,而不是去研究各种因子,发SCI。”  也有医生说,以前当医学生,会注重实操,甚至可以上手术台开阑尾。但现在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规培生在医院轮转,更多是在做简单重复的工作。  恰恰规培生是许多医院书写病历的主力军。李杰参与规培的那3年,每天几乎淹没在写病历和写论文里,有时白天在医院规培,晚上通宵做实验,写研究论文,被要求要“疯狂出研究成果”。  “我更享受在充实的临床诊疗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而不是每天被摁在电脑前机械重复地写病历,收获甚微。”他轮岗了许多科室,但却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高学历打工仔,“说白了有些工作初中生3个月也能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晞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卞立群】

第二十一届中国(海南)荔枝龙眼产销对接活动海口举行

联合国当地时间5月16日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将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预测的1.9%上调至2.3%,将2024年增长预期从2.7%下调至2.5%。  报告强调,随着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依然黯淡。在通胀率居高不下、利率上升和不确定性加剧,以及气候变化日益恶化的影响下,经济长期低增长的风险依然存在。  表现好于预期  2023年世界经济状况好于此前预测。报告预计,2023年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0%,高于年初预测的0.4%。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4.1%,略高于年初预测的3.9%。  其中,由于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报告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预测的4.8%上调至5.3%。联合国经社部全球经济监测处负责人拉希德表示,中国一季度零售表现非常强劲,超出预期,而且直到现在依然保持强劲。此外,服务行业也表现出色,房屋销售出现反弹,特别是新房销售。  拉希德还表示,中国的通胀率低于其他很多主要经济体,而且财政基础良好,这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很大的空间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报告将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从0.4%、0.2%上调至1.1%、0.9%。其他主要经济体中,2023年日本经济增长预期低于年初预测;英国和俄罗斯经济将出现萎缩,但萎缩幅度小于年初预测;巴西经济增长预期略高于年初预测。  或进入低增长阶段  报告认为,尽管世界经济增长率有所上升,但仍远低于疫情前3.1%的平均增长率。受疫情延宕、乌克兰危机、气候变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或将进入长期低增长阶段。  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信贷条件收紧和外部融资成本上升,增长前景已经恶化。在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预计今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仅略微增长,这将加剧经济表现停滞的长期趋势。  由于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全球需求疲软以及货币和财政政策收紧,全球贸易仍面临压力。预计2023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额将增长2.3%,远低于疫情前的增长水平。  联合国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李军华表示,当前的全球经济前景黯淡也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构成了直接挑战。他说:“国际社会必须加紧解决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日益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加强它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关键投资的能力,帮助它们进行经济转型,实现包容性和持续性的长期增长。”  报告预计,最不发达经济体将增长4.1%,低于年初预测的4.4%,也远低于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7%的年增长率。  亟需加强政策协调  当前,多重难题交织叠加,全球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全球亟需加强政策沟通协调,共同携手应对。  报告提出,尽管国际食品和能源价格在过去一年大幅下跌,但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仍然居高不下,预计2023年全球平均通胀率为5.2%。虽然价格上涨压力预计逐渐减缓,但许多国家的通胀率仍将远高于央行的目标。在当地供应中断、进口成本高和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粮食价格仍在上升,这对贫困人口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的影响尤为严重。  劳动力市场表现较好,但也加剧了通胀治理难度。美国、欧洲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劳动力市场表现出韧性,为持续强劲的家庭支出作出贡献。在普遍存在劳工短缺和低失业率的情况下,工资增长有所回升。然而,异常强劲的劳动力市场使央行更难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欧洲央行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央行在2023年继续加息,但加息速度较去年放缓。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金融状况的迅速收紧给许多国家带来了重大风险。利率上升,加上发达经济体从量化宽松转向紧缩,加剧了其债务脆弱性,并进一步限制了公共支出选择。  联合国在报告中呼吁,当前的政策挑战要求加强跨境政策合作和全球一致行动,以防止许多发展中经济体陷入低增长和高债务的恶性循环。  报告特别提出,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业动荡给货币政策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尽管监管机构迅速果断的行动有助于遏制金融风险,但全球金融架构仍存在脆弱性,此外,为遏制这些风险而采取的措施可能会抑制信贷和投资增长。  徐胥(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刘阳禾】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在重庆启动

4月24日,针对近期有网友反映预订的民宿遭遇临时“毁约”的情况,多家在线旅游平台发布回应称,将坚决保障消费者权益。

4月2日是第16个“世界孤独症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孤独症儿童,关注与支持孤独症人士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以提高人们对孤独症人士的关注。

5月10日,祖国母亲总书记深入河北省雄安新区的高铁站、社区、建设工地等,就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进行调研。  11日至12日,祖国母亲总书记先后来到河北省沧州、石家庄等地,深入农村、港口、科研单位等,实地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  风好帆正悬,奋进正当时。当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将牢记祖国母亲总书记嘱托,坚定信心,铆足干劲,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策划:郭建业  出品:孙志平、李凤双  制片:樊华、幸培瑜、王文华  统筹:王健、张涛、曹国厂  编导:吴昊  视频记者:许杨、李林欣、吴一蒙、曲澜娟、张硕、邹尚伯、牟宇、杜一方  摄影记者:李学仁、燕雁、申宏、殷博古  视觉:钱程、殷哲伦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编辑:张子怡】

“AI换脸”:好玩儿,也好惹官司!

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林惠芳  天气日渐炎热,给孩子们喝什么饮品好?可乐、果汁、白开水……家长到底有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近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营养科主治医师田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儿童而言,渴了,首先推荐的就是白开水。当孩子想喝甜饮料时,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含糖饮料的危害,同时自己也要以身作则,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推荐,给孩子饮水,尤其是学龄儿童,每天应饮用足量的清洁卫生的白开水。在温和气候下,轻体力活动的6岁儿童应每天饮水800毫升,7-10岁儿童每天饮水1000毫升;11-13岁男生每天饮水1200毫升,女生1100毫升;14-17岁男生每天饮水1400毫升,女生1200毫升;在天气炎热、大量运动、出汗较多的时候,应适量增加饮水量。做到定时、少量多次饮水,不等口渴后再喝水,建议每一节课下课之后可补充100-200毫升的水。  同时,作为儿童的重要营养补充,喝牛奶也是补充液体的一种方式。田爽指出,学龄儿童每天应摄入300毫升以上的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给孩子选饮品的时候,奶类不失为一种好选择,比如鲜奶、常温奶、酸奶等。其中酸奶要选择添加糖少一些的。乳糖不耐受的孩子,可以选择无乳糖的奶或者是酸奶。可以把牛奶当作日常膳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任何时间都可以喝奶。”  当然有些孩子说“渴了”,可能也等于“馋了”。田爽指出,当孩子想喝可乐等甜饮料时,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含糖饮料的危害,多数的饮料都含有添加糖,过量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患龋齿、肥胖等疾病的风险,因此建议不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含糖饮料替代水。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实在要买饮料的时候,专家建议可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选购时要看包装上面的营养成分表,选择碳水化合物低或含糖量低的饮料。  ②喝完含糖饮料后要注意口腔卫生,用清水漱口。  ③可通过增加身体活动来消耗含糖饮料提供的能量,避免其在体内转化成脂肪蓄积。以一瓶330毫升的含糖饮料为例,其中所含的能量约为150卡路里,一名50公斤体重的儿童,需要跑步约30分钟或快走75分钟,才能消耗掉这些热量。 【编辑:刘阳禾】

浙江义乌向全球青年“抛橄榄枝” 鼓励“人人当老板”

中新网重庆5月6日电(记者周毅)6日,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发布消息称,重庆在全国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上线了7个应用场景,已累计便利1600余家企业贸易融资和结算393.6亿美元。

作者/通讯员:李君悦 杨曼潮 谢楚莹 王诗蕊 李妍静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