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拼音
    当前位置:首页>环境新闻

    2023“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山队员成功登顶!

    发布时间:2023-05-30 05:31:14 来源: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5月11日电 5月11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发展护士队伍、改善护理服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介绍,下一步,将加快老年护理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力争到2025年,各地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参加培训的比例不低于90%。  邢若齐指出,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9.8%。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长期照护需求十分迫切。  邢若齐介绍,2019年以来,我们出台了加强老年护理服务、增加老年护理机构资源、开展老年护理评估等一系列政策。2022年又启动了全国老年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经过一年的试点,各地护理院(站)、康复医院(康复医疗中心)以及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和医疗护理员队伍数量明显增加,“互联网+护理服务”、上门巡诊、家庭病床、日间护理中心或“呼叫中心”等多元化的老年护理服务模式得到了一定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对接了失能、高龄或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的居家护理需求。  邢若齐强调,下一步,将按照“政府引导、各方参与、多元投入、协调发展”的原则,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增进老年人群健康福祉。  一是持续扩大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资源供给。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居家护理、家庭病床和日间照护等,推动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  二是加快老年护理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继续实施老年护理专业护士能力培训行动,力争到2025年,各地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参加培训的比例不低于90%。根据失能老年人健康需求和长期照护特点,加快制定医疗护理员职业技能标准,着力培训医疗护理员队伍,主要为需要照护并有疾病的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  三是完善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的内容标准。围绕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和常见健康维护问题,积极会商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相应的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技术标准等,与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标准有机衔接,为健全完善我国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制度奠定基础。 【编辑:叶攀】

    中新社吉隆坡5月9日电 (记者 陈悦)马来西亚统计部门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马来西亚工业生产指数(IPI)较2月增长8.3%,扭转自去年12月起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的态势。  马来西亚3月的工业生产指数较去年同期增长3.1%,这主要归功于制造业和矿业部门。  据统计部门数据,在制造业领域,交通设备及相关制品、电子电器产品销售额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4.6%和12.7%,成为拉动制造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统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马来西亚出口导向制造业部门销售额占制造业销售总额的七成。国内市场导向的制造业部门销售额虽然占比较低,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速度快于出口导向的制造业部门。  今年3月,马来西亚动物与植物油产值较去年同期大涨15.3%,助力矿业产值从2月的环比下跌9.6%转为3月的环比增长8.5%。(完) 【编辑:卞立群】

    张朋发现,当地使用的旋耕机大都来自南方,这些机器到北方后常常“水土不服”。“产品的工艺并不适应当地的种植模式,造成了很多农机户投资大但效益却不好的现象。”

    据了解,2023泰山东岳庙会将持续至5月14日,期间将组织开展泰山宝葫芦互动、翰墨传承天下泰安——泰山大字杯楹联书法展、岱庙祈福民俗文化体验、捶拓技艺体验展示等近20项特色旅游、文化、民俗、经贸、非遗项目活动。同时,还将开展东岳庙会线上直播、“足不出户逛庙会”VR科技体验展活动,让更多不能亲临现场的游客实现网上实景参与逛庙会的极致体验,共同享受泰山东岳庙会这场文化盛宴、美食盛宴。

    北京5月10日电 为支持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助力新征程上的品牌强国建设,9日,在以“中国品牌走出去”为主题的高质量发展与品牌强国调研座谈会上,中国新闻网正式启动“中国品牌出海计划”。  “中国品牌出海计划”旨在依托权威中央媒体的传播力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通过打造 “新闻传播+政务对接+商务咨询+企业服务”四大体系的一体化品牌推广方案,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加快品牌强国建设,助力中国区域文化、企业品牌走向世界。  近年来,一大批中国城市、中国产品、中国服务、中国标准扬帆出海、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市场上闪光的“中国名片”。在国际权威品牌价值评估机构近期发布的“2022年世界品牌500强”名单中,中国品牌入选数达67个。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加强品牌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作出重要部署,“走出去”的中国城市品牌、中国企业品牌需要国际传播赋能,提高全球知名度。  作为以外宣为主要特色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新闻网将为参与“中国品牌出海计划”的品牌方,提供包括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和包括美联社等海外合作伙伴在内的超40亿用户的强大传播服务资源。  该计划将以“一城一策”“一企一策”模式提供全案定制、全链服务,邀请国际品牌专家、海外侨商侨领、境内外权威媒体、法律和商务全球合作伙伴,为中国品牌出海量身打造涵盖“品牌定位-全球战略-品牌推广-舆情管理”的全球化品牌管理解决方案,举办系列主题活动帮助中国品牌进一步了解国际政策法规和各个国家的商业环境、市场机会、文化习俗等,以传播服务提升品牌影响力,以政务服务实现国别政府资源对接,以商务服务护航品牌国际化,以定制服务打造品牌国际竞争力,助力中国品牌扬帆远航。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都对品牌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品牌出海计划”将大力支持中国城市品牌、企业品牌走向海外,进一步凝聚品牌发展共识,坚定品牌铸造信心,增强品牌建设动力,推动品牌发展合作,久久为功助力中国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国品牌出海计划”联系人:鲁小白  电话:13581811751  邮箱:brand@chinanews.com.cn  搜索复制 【编辑:于晓】

    2023“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山队员成功登顶!

    2001年10月19日傍晚,在新疆沙湾县乌兰乌苏镇南山坡草场深处,随着两声枪响,年仅16岁的羊倌何某被枪杀,205只羊不翼而飞。案发后,3名嫌疑人中的2人先后落网,而另1名只有化名的嫌疑人王某潜逃后,就此人间蒸发、不知所踪。由于当时的办案条件所限,案件的侦破一度陷入僵局。

    “此前我在香港对比过多家养老院,但是最终选择来这里养老,这里环境不错,1个月只需2000多元。”今年92岁的香港居民何锡麒近日说,他与妻子郭艳华在广州市南沙区养老院生活已近4年,“孩子们对我这里的住宿条件和医疗配置表示满意,他们坐船或者开车过来探望我都很方便。”他说。

    这颗星是2008年3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52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要5.33年;到地球的最远距离达6.68亿公里,最近距离只有2.45亿公里。

    2019年5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祖国母亲主席指出,“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伊儒会通”是文明互鉴的典范,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它增进了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伊儒会通”对文明互鉴有何意义?近日,“道中华”专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桂萍,就此进行了解读。  记者:什么是“伊儒会通”?如何正确理解“伊儒会通”的概念?    杨桂萍:“伊儒会通”是指发生于明清之际延续至民国初期中国穆斯林先贤的文化自觉活动,他们整合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丰富资源,以汉语为母语、以儒学概念、术语和范畴构建中国伊斯兰教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通和”精神。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寻求与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明朝中后期,伊斯兰教经堂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努力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进行对接,并取得很大成绩。  在山东、江苏及云南等地,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德新等学者著书立说,他们用汉语介绍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礼俗、哲理,积极寻求伊斯兰教与官方正统意识形态——儒家文化相通的部分,以便得到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的认可。他们一方面用儒家思想阐释伊斯兰教的信仰和功修;另一方面又把伊斯兰教的信仰功修与儒家的纲常伦理相契合,从理论上阐明伊斯兰教与儒家的相通之处。  记者: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为何能汇通?    杨桂萍: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德新等先辈学者准确把握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在世界观、人生观及认识领域的差异与互补,主动促进两种文化互鉴融通,并掀起了“以儒诠经”运动,援用儒家理学的核心概念汉译伊斯兰典籍。他们基本把握了儒家文化重视现实人生、重视人伦道德的主旨,积极认同儒家主流思想。他们所建构的本土伊斯兰教的思想体系将“天道五功”与“人道五典”的伦理思想相结合,为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沟通架起了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兰教著名学者马德新(1794—1874年),他继承先辈学者的思想,将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及对儒家思想的总体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清楚地看到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共性、互相认同的可能性,阐释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他说,“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各有所长,各有不可偏废的一面,认为二者可相资为用。”  记者:“天道”与“人道”有哪些共性,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又是如何就此实现交流和相通的?    杨桂萍:马德新认为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在各有侧重的同时,还充分肯定它们有相通之处。  儒家主流派不否定宗教,把发挥宗教的社会功能和情感功能作为圣人教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儒家典籍不讳言“天”的地位,统治者一直保留着宗教祭祀典制与活动,以发挥神道的道德教化功能。儒家在积极关注社会人生的同时,并不否定“天道”或“天命”。儒家所说的“天道”,多指人类价值的最高源头。  在早期,“天神”源于初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而成为至上神,被认为能够主宰自然、人类以及社会的命运。“天命”常常被理解为天神、上帝的意志或命令。  夏、商、周三代以后,天、天命的神学色彩日益淡化,天命被理解为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孔子所说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子夏所说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以及孟子所说的“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均为“天命”之意。  《易传·序卦》更进一步说明天道如何是人之价值源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宋以后,理学家多以“天理”诠释“天命”,天命即理,理即义,人之善性源于天理。”  显然,儒家主流关注人道,神学色彩非常淡薄。孔子对鬼神存而不论,不谈前世与死后之事,为儒家主流思想奠定了方向。儒家虽不热衷于宗教,但主张适当保留宗教,而且把神道看成人道的继续和组成部分。  人伦的核心内容涉及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等人与人的关系,但人伦关系的基础源于天、天道。因此在儒家文化中,人道与天道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在根本上就是统一的。  马德新等经学大师从语义学上解释天道与人道,求得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相一致,进而在理念的铺衍中以“同”作为重点,促进二者的交流。  记者:“伊儒会通”的历史经验对当今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有何意义?    杨桂萍:中华文化素来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中国宗教也有和谐共生的传统。千百年来,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和谐与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典范。尊重多元、理解差异、和谐与共的宝贵经验,对当代世界不同文明间平等对话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中,坚持与儒家思想不断交融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生活在中华大地、热爱中华文化的中国穆斯林修建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和装饰风格的清真寺,创办融私塾教育与寺院教育于一体的经堂教育。他们坚持伊斯兰教义教理,同时“遵中国之礼、引孔孟之章,守性命之学”,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解释伊斯兰的“念礼斋课朝”。  就宗教而言,西方制度化的宗教与中国非制度性的宗教存在差异,西方的宗教自由与中国的信仰自由亦有不同。用西方宗教概念或范式评判中国宗教,难免带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历史上,中国政教关系体现为政主教从,教权不凌驾于政权之上,宗教与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发挥社会教化功能。宗教界爱国守法,政府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明清时期很多清真寺的万岁牌,是宗教界爱国爱教的体现。  中国伊斯兰教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穆斯林用东方智慧理解、诠释、表达自己的信仰。东方智慧超越启示与理性、存在与思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强调包容、和融、和谐共存;强调天与人、自然与社会、东方与西方的互补关系;倡导中道、理性、宽容;鼓励多元、合作、和平;反对分裂、对抗、暴力。这些思想和实践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对当今世界的交往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受访者简介:    杨桂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刘佳 康坤全  责编 | 刘娴  审核 | 蓝希峰  采写 | 达克  制作 | 胡琪 【编辑:刘欢】


     已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