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回填项目为何变成“逆向”挖矿,必须说清楚。 近日,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北方某乡镇的一个填坑项目(把原来的砂坑进行回填、恢复耕地),从2016年至今,耕地没填回来,坑倒是越填越大,直到现在挖出了两个几十米深的大坑。 原来,2016年当地对全市206个砂坑进行统一治理,涉事镇政府将辖区内的回填项目交给了日强铁选厂,要求其回填平整,达到正常利用效果。 镇政府的项目交给企业做,应该有招标流程,项目资金、完成时限、验收标准等也该有统一规定。《政府采购法》规定,“因特殊情况需要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的,应当在采购活动开始前获得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那么,这个回填工程,有没有经过正常的招标;如果没有,是否符合特殊情况,从而获得了相应的“批准”? 就企业而言,明明承担的是回填项目,却硬生生整成了挖矿工程。企业承担政府项目,完成质量会有差别,完成进度也可能有所不同,但压根儿就不完成,乃至反向操作,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且不论,如报道中爆出的,该企业存在涉嫌强租耕地,非法转变土地用途等一系列问题,单就其在未办理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在本应回填的矿坑上24小时不间断大肆挖矿,就不得不让人疑问:这家企业哪来这么大胆子,又怎么躲过层层监管? 报道中有几处细节值得思量,当记者向当地镇政府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打电话反映情况时,首先赶来的是现场施工人员,同时现场也由挖坑模式转变成了填坑模式;镇综合执法队只对日强铁选厂涉嫌盗采的开采区域进行拍照,却不进入该厂的加工区和销售区;综合执法队每周都要进行两次巡查,却眼睁睁看着这个坑越填越大。这难免让人怀疑,当地镇政府在这起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面对耕地被破坏,据附近村民介绍,“我们告了几次,包村干部总说这是镇里扶持企业。”这或许也道出了一些端倪,因为是纳税大户、支柱产业,所以就有了太多来自地方政府的“便利”。 地方政府为企业打造公平、便利的营商环境,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对企业的违法违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尤其不能政商合谋,为一时的经济利益,损害一地的长远发展。 我们期待本应填平的矿坑尽早恢复,更期待此事暴露出的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履职不力、企业公然违法采矿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等一系列问题得到妥善处理。这关涉当地民众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发展环境。(新京报) □新京报评论部 迟道华 【编辑:周驰】
“别人提到‘家族企业接班’,或许会感觉是件光鲜亮丽的事,但其实过程是异常辛苦的。”汪光典说,老少执掌人风格的不同、经营理念的迥异,这些都不可避免,每个坎都需要寻求化解办法。
青田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县精准抢抓市场先机,推出“五月·五天·五千”“青年·青春·青田”“五一去青田”“我要青春有点‘田’”等活动,不断丰富假日市场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
小伙清理舌苔误吞18厘米牙刷,这怎么操作的?
据楚成文介绍,刻制中要有刀法的变化运用,还要求手持刻刀要有支点,刻刀要贴近瓷面,锤子和刀具要协调运用,稳畅地敲击。而绘染中要掌握瓷器的特性,因为瓷器不吸水,所以在绘染中要保持颜料的黏稠度,再适当配合着润色的变化,从而达到中国书画的艺术效果。
西安5月18日电 (杨英琦)大唐不夜城、青龙寺、地铁、购物广场……在西安,人们对越来越多身着汉服的“同袍”习以为常。有着“周秦汉唐”的文化加持,汉服作为西安城市新风尚,已成吸引各地游客前往西安“打卡”的重要原因。 “在这里,整座城市都是我此行汉服体验的拍照取景地。没有人会对夸张服饰侧目,也没有一处让我感到格格不入。”谈及对西安的印象,海南游客李格表示开放、包容是她在这座古都感受到的最明显特征。图为游客在大雁塔景区拍照留影。 张远 摄 元宵节的西安护城河畔,民众身着华服流灯祈福;在西安首家汉文化沉浸式婚姻颁证大厅,新人们换上汉服,“沉浸式”感受着“穿越”而来的祝福;在西安多所小学,孩童们身着汉服,迎接属于自己的“开蒙礼”;在高校运动会,西安青年们组成的“汉服方阵”引起网友们惊羡……“西安是穿汉服最不尴尬的城市”,已成时下全国网友的共识。 企查查数据显示,中国现存汉服相关企业4214家。从城市分布来看,西安拥有最多的汉服相关企业,共计537家。 “汉服自由”仅是西安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历经十三朝更迭,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承载了东西方文明无数次的碰撞,也见证了多元文化在此地的交融。深厚的历史积淀不仅是城市文化的“底气”,也是赓续古都“生命力”的“保鲜剂”。 近年来,西安扎实加强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西安共拥有各类博物馆159座,免费开放的数量达95%以上,平均每8.28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位居全国前列。图为游客穿汉服在钟楼前拍照。 张远 摄 大雁塔、兵马俑等名胜古迹“邂逅”卡通版皮影;秦腔与“动漫+摇滚”混搭创作;西安城墙“盛唐天团”的数字藏品;玉玺形状的异形公交卡……西安反复尝试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的多种可能,与此同时,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元素,让西安不断释放着顶流“西引力”。 站在西安城墙之上,吉尔吉斯斯坦女孩关莉感叹这座城市带给她的奇妙体验。“穿汉服、品美食、游城墙,我在西安感受到了现代与历史的碰撞,也体会到了开放、包容的风土人情。这座城市处处充满值得我继续探索的文化细节。”(完) 【编辑:李岩】
(责编: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