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还有100多亩水稻没收割,我急得火烧火燎,拜托村里帮忙找人来收水稻。没想到当天下午就有人来了,两天时间就帮我收割完、卖掉了。”从电话里传来张亚明激动的声音。
《山西省氢能产业链2023年行动方案》提出,以推动氢能创新平台建设、开展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多元氢能供应体系、推进加氢站建设等9大措施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2023年吉林省科技活动周启动 民众“零距离”感受科技魅力
航天员的回家之路,第一步就是分离。在这个过程中,载人飞船要和空间站组合体分离,返回舱还要和轨道舱、推进舱分离。在完成分离之后,神舟飞船会从400公里高度的圆形轨道变轨到近地点低于100公里高度的椭圆形轨道,从而为再入大气层做准备。
新兵陈宇恒则表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发光;作为新时代的武警战士,应以青春之我肩负强军之责,用平凡铸就伟大,始终保持只争朝夕的干劲、水滴石穿的韧劲、一往无前的姿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警务室驻扎在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查汉扎德盖嘎查,周边交通信息闭塞,大漠戈壁纵横,气候环境异常恶劣,人烟稀少。
江西安远:“小车间”助推乡村振兴“大发展”
2023年1月2日,由中铁十二局集团建安公司承建的容西片区C单元安置房及配套设施项目C1标段,圆满完成建设任务,顺利移交新区回迁民众;1月13日,由中铁十二局承建的雄东片区B单元安置房、公共服务、市政公用工程项目,获业主单位颁发的“安全文明先进单位”锦旗……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新闻多一点丨鲁班工坊,为共同发展之梦插上翅膀
林志颖方发律师声明被假借名义签约并收取款项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粮食生产作出系列部署,首次提出“开展吨粮田创建”。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受自然条件、种质资源、农业技术等多重因素影响,粮食产能越往上走难度越大。高点之上,如何实现粮食产能新跃升?吨粮田该如何创建?春耕时节,记者来到农业大省黑龙江,探寻当地提升粮食产能的实践。 实现粮食增产,确保粮食稳定供应,是当前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吨粮田”,就是年粮食亩产达到2000斤的农田。创建吨粮田是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在推动吨粮田创建,且取得了不错成效。 4月下旬以来,黑龙江天气转暖,春耕生产拉开大幕。在南方地区,粮食生产一年两熟、三熟,不少地块能够实现“吨粮田”甚至“吨半粮田”。但对于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而言,由于积温不足,粮食生产一年一熟,创建吨粮田的难度要高于南方地区。记者了解到,黑龙江的吨粮田主要出现在玉米地块中。同时,当地的吨粮田并非按标准水的干粮计算,而是按30个水的潮粮计算。即便如此,大田农业能够一亩产2000斤玉米潮粮,仍是好年景难得的大丰收。 不难看出,开展吨粮田创建,提升粮食产能关键要在耕地保护、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等方面多措并举,实现粮田变良田,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保护利用好黑土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创建吨粮田,挖掘现有耕地潜力,让有限的土地多产粮、产好粮,就要把耕地保护放在首位。在东北地区创建吨粮田,要保护利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龙江地处东北黑土核心区,典型黑土耕地面积达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6.1%。“近年来,黑土地‘变瘦变薄变硬’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在东北地区创建吨粮田,关键要把黑土地保护好。”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兴义告诉记者。 2022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总产量1552.6亿斤、占全国11.3%,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这背后离不开黑土地保护发挥的重要作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员钱春荣认为,在东北地区推进吨粮田建设,一方面要改造提升中低产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侵蚀沟治理,防止侵蚀沟破坏良田。 侵蚀沟是黑土地的“伤疤”。侵蚀沟损毁耕地,会导致耕地破碎化、耕层变薄、地力下降。目前,东北地区侵蚀沟仍呈加剧发展趋势,毁损耕地面积仍在扩大,威胁粮食安全。“黑土‘变瘦变薄变硬’影响粮食产量,而侵蚀沟直接破坏耕地,因此治理侵蚀沟是黑土地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张兴义说。 在绥化市海伦市前进镇光荣村,记者看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沟渠相连、田间道路宽阔,一条条侵蚀沟通过多套技术集成应用,正得到有效治理,复垦后土地实现连片经营,大型农机具再也不用对侵蚀沟望而却步,既降低了耕作成本,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光荣村侵蚀沟治理采用的是张兴义团队研发的沟毁耕地秸秆填埋复垦修复技术。“我们先把打捆的秸秆投入侵蚀沟内,把侵蚀沟垫高,同时在沟底布设暗管,并间隔增设渗井。水流会沿渗井垂直入渗,变侵蚀沟地表径流为地下暗流。”张兴义说,东北地区侵蚀沟治理数量多,必须考虑成本问题,通过秸秆填埋就地取材,可以节省成本,还能让侵蚀沟地块重新实现连片经营,有利于提升粮食产量。 针对黑土地保护,黑龙江提出了新目标:到2025年,全省累计建成集中连片、节水高效、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1.108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145万亩;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6万平方公里,治理侵蚀沟5621条。此外,实施“5+2”田长制,因地制宜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三江模式”,重点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扩大黑土地保护面积。到2025年,全省黑土地保护面积达到5600万亩。 生产链条协同发力 从时间上看,耕地保护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那么如何在短期内有效创建吨粮田,提升粮食产能,让有限的土地多产粮?要从农业生产全链条发力,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有机融合,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智能化、机械化、集约化水平,从“经验种田”向“科技种田”转变,改变“靠天吃饭”现状,让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这两年丰收,水稻亩产能达到1400斤。但黑龙江纬度高、积温低,水稻要实现吨粮的难度较大。”作为绥化市绥棱县上集镇宝田村的种田“老把式”,50多岁的刘军常年和土地、粮食打交道,经验丰富。在他看来,种地投入和产出成正比,要想把地种好,就要保证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各个环节不掉链子。 “这两年水稻收益低于玉米,不少农民开始‘水改旱’,但旱田流转价格因为玉米丰产丰收而水涨船高,农民种地成本逐年上涨,不太舍得投入,势必会影响粮食产量。”刘军说,稳定地价和稳定粮价同样重要,否则会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为了帮助农民种田从“靠经验”向“靠科技”转变,宝田村建起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内新建了智能浸种催芽车间,相比过去农民在传统土炕上催芽,大幅提升了出芽率,保证芽齐芽壮,以确保后期产量。在智能浸种催芽车间不远处,200多座育秧大棚里,秧苗长势喜人。 “我们采用标准秧盘,你看苗长得又齐又壮。5月中旬气温回暖达到插秧要求,就能够大面积插秧了。”宝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康树军指着眼前的秧苗说,标准秧盘起秧时更便捷,用插秧机提升了效率。合作社还拥有各类大型机械30多台(套),服务于全村农业生产,应对农村劳动力减少、人力成本抬升的难题。 与绥棱县相邻的庆安县,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庆安大米”的种植地,今年水稻种植面积近150万亩。在庆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的田间地头,能看到高清摄像头、小型气象站、温湿度传感器等农业物联网系统的前端设备。通过终端数据平台,技术人员可以获得耕地信息、土壤信息、气象信息等数据,实现农业生产全程监控、数据记录分析等功能。 “我们推广应用水稻超早钵育、钵体摆栽、稻鸭共育、节水控灌、无人机绿色防控等技术,集成推广无人机施肥、植保立体化生产管理模式,结合植保监测、农业物联网,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标准。”庆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范军说。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创建吨粮田,要因地制宜采用先进技术。地处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干旱地区的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今年把推广应用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举措。 4月下旬,地处黑龙江第一积温带的泰来农场率先开始玉米大面积播种。与以往不同的是,大型播种机在播种的同时,将一条条黑色的滴管埋在了距离地面2厘米至3厘米的浅土层中,覆土镇压一气呵成。这条黑色的滴灌带将伴随玉米整个生育期,在拔节、抽雄吐丝、灌浆等关键时期,及时为玉米提供水分和养料。 “玉米大垄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能让我们播种后第一时间对种子进行给水,保证芽齐、芽壮、出苗一致,不仅省工省时,还能提高肥效的利用率,为玉米稳产增产、创建吨粮田提供可靠保障。”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泰来农场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赵忠忱说。 2021年,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首先在绿色草原牧场小范围试验,玉米产量就达到每亩819.77公斤,是该场类似条件地块近年来常产的近1.26倍。2022年,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将滴灌面积扩大到3.6万亩,并有针对性设置不同区域的滴灌标准化示范田布点,泰来农场玉米滴灌示范田每亩实收1120公斤,实现了玉米吨粮田。 当地种植户常说,“遇到春旱扒层皮,刨坑、坐水、保苗,春旱烤的是苗,熬的是人”。每一粒播进地里的种子都可能遭遇伏旱和大风高温天气,遇到这种自然条件,粮食想稳产都难。为把“旱帽子”摘掉,实现旱地突围,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引入,成为破解旱田增产增收难题的重要举措。 两年来滴灌示范地块的增产效果,让当地种植户看到了先进技术的优势。相较传统的灌溉方式,无膜浅埋滴灌技术能更加有效地调节土壤的水分和养分,不存在膜下滴灌的地膜回收难、白色污染重等问题,同时也让本区域玉米产量得到大幅提升,单产可提高200公斤至300公斤,保障本地区玉米的稳产高产。 “我们这里比较干旱,灌溉条件有限,不容易出苗,而且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应用了新技术好多了,滴灌管铺好后,能及时给水给肥,还降低了成本,种地更省心,效益也增加了。”泰来农场种植户刘岩峰说。 今年,齐齐哈尔分公司将推广滴灌13万亩,通过提升农机环节作业质量,强化农时农事方面管理,引导种植者、土地经营者转变旱田粗放管理观念,提升农业标准,实现滴灌地块平均亩产提高15%以上,将会有更多地块实现创建玉米吨粮田的目标。 转换生产经营方式 创建吨粮田,不仅需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技全方位发力,更要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实现变革。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让小农户融入现代大农业,改变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实现有限的土地多产粮、产好粮。 记者来到绥棱县克音河乡九井村,这个户籍人口1700多人的村子,留守人口只有300多人,面临农村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农忙时节种地难、种地收入低等问题曾困扰着村子。如何让地有人种、种得好? “村里人大多数外出务工,闲置土地以前都是流转出去,每垧地流转费用约1.3万元。现在通过土地托管,合作社负责全村土地耕种管收全过程的生产经营,到年底集中分红。去年,村民每垧地分红2.2万元,相比自己种地和把土地流转出去都要多挣钱。”九井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监事冯喜文告诉记者,合作社雇佣年富力强的农机手生产,比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提高了生产效率。土地托管后,农民还能抽身从事其他工作。 据测算,通过统一整地、统一供种、统一耕作、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集中分配等模式,每亩可降低种植成本70元左右。由于规模经营,大型机械不跑空车,每亩可节约成本15元左右。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技集约配套,有效促进粮食增产。 “到2022年末,全村粮食产量、托管面积实现四连增。大豆最高每垧产达到8300斤,玉米最高每垧产达到3.2万斤,土地托管1.2万亩,基本上实现了整村土地托管。”九井村党支部书记蒋庆财说。 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队”,北大荒集团积极将垦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移植到地方,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2022年,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491万亩,辐射11个县(市),增产粮食1.72亿斤,有力带动了农村农业生产发展。 “创建吨粮田,要在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上发力。”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迟宏伟说,北安分公司将多年积累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标准进行总结、提炼,构建了一整套科学、完整、高效的农业生产科技体系。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打破了垦区和地方的行政、地域界限,有力推进区域农业一体化发展,新技术、新措施、新模式得以广泛推广应用,有效提升粮食产能。 创建吨粮田,提高粮食产能,小农生产方式亟待转变,需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优化土地、人才、科技等要素配置,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提升、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黑龙江提出,到2025年将发展示范家庭农场2万个,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150个,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到6000万亩。 “黑龙江将全力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为全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强有力支撑。”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表示,黑龙江将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努力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率先突破、作出示范、当好排头兵。 吴 浩(来源:经济日报) 吴 浩 【编辑:叶攀】
还有一种当地常见的鱼,名为“水潺”,周身细长柔软,似若无骨,仿佛流水潺湲而过,它是波纹的化身。
祖国母亲总书记日前在河北黄骅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盐碱地在世界范围广泛分布,一度被视为土壤的顽疾、贫瘠的代表。当土地含盐量超过6‰时,作物出苗率将低于50%,产量将减少90%。时至今日,田间泛起的那层白色盐末,仍在提醒人们庄稼在此难以生长。为利用盐碱地,不少国家展开探索。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体有限,可开垦并能稳定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尤其有限。而盐碱地数量多、潜力大,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可以说,盐碱地已成为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来源。如果这片沉睡的土地能被科学唤醒、有序利用,将对提升农业产能发挥积极作用。 一直以来,我国都在尝试向盐碱地要效益,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不过,由于盐碱化成因复杂、技术配套不完善、产业循环不健全,其利用依然面临不少困难。比如,有的地方虽有思路,但项目投资规模小,农户投入又有限,导致进展缓慢。有的地方则扩张开发意识强烈,存在投资过大、效果不佳的情况,导致农民缺乏积极性。 技术条件能否支撑?经济效益上是否可行?资源生态上是否可持续?这些都是盐碱地综合利用不可回避的问题。应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尊重科学、市场、生态规律,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是武器。2013年,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4省份启动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近两年,多个全国性盐碱地科研平台成立。下一步应聚焦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三项重点,采取委托研发、竞争申报、揭榜挂帅等形式,推进技术攻关。同时,加快科研成果推广,将试验田产量变为大田产量。 科技创新,要尊重科学规律。就像发展旱作农业不是治理旱地而是要推广耐旱作物一样,盐碱地综合利用也要由“地适应种”向“种适应地”转变。盐碱地有轻度中度重度之别,要针对不同的盐碱类型和生产条件,做好品种、土壤、耕作、水利等技术集成,构建适用的盐碱地农业技术模式。 盐碱地综合利用,产业化是出路。盐碱地里有“大食物观”,利用得当,可产出粮食、中药材、林果、水产。一般来说,这些产品产量较低,但品质却是“人无我有”。黄骅旱碱麦就是一例。当地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却也造就了旱碱麦独特的品质,钾钙镁铁锌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适合制作手工面食。 产业化,要尊重市场规律。好品种要形成产业链,才能有规模效益,优质优价。目前,黄骅已形成集订单农业、面粉加工、食品生产于一体的旱碱麦全产业链。在其他地方,耐盐碱大米供不应求,耐盐碱玫瑰茶广受欢迎。有关地区要加大财政投入,做好市场引导,发展多种加工,不断延链强链,叫响盐碱地农业品牌。 盐碱地综合利用,有序推进是原则。用好盐碱地,不是说要把所有盐碱地都开发为耕地,也不是说所有可开发的盐碱地都同步开发。要摸清不同区域的盐碱分布及修复潜力,在此基础上,开展盐碱地开垦潜力评价,编制开发利用规划,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拓展适宜作物播种的面积。 有序推进,实质是尊重生态规律。无论节水控盐,或是种稻改碱,还是以渔治碱,都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尤其是水资源保障能力,落实生态保护,实现人地协调。按照“节水优先、绿色发展”原则,推进过程应与高标准农田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相融合。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编辑:梁异】
卫龙申请“魔芋爽”商标被驳回后诉至法院 判决来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电力行业几乎一穷二白,不仅发电量和电网线路短,设计技术、生产技术、装备水平都很低下。如今,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珠江委:广西今年拟实施30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官兵进行实弹射击。 肖凯 摄步兵班进行进攻战斗演练。 滕召森 摄官兵进行战斗体能训练。 张翔 摄官兵起飞无人机进行战场勘察。 滕召森 摄 近日,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在滇西高原,紧贴战场环境,组织官兵开展隐蔽渗透、进攻战斗、综合演练、多武器实弹射击等多项实战化训练。该旅完善训练环境,把训练条件设险、环境设真、内容设全,让军事训练时时处处与战场对接,不断提升官兵协同作战本领和部队实战能力。 【编辑:李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