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筑牢“不能骗”的防线方面,甘肃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突出法治引领。同时先后与纪检监察部门、公安部门建立行纪衔接、行刑衔接工作机制,打通了医保部门案件线索移送工作通道。调整医保基金综合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参与部门由原来的5个扩展为12个,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完善综合监管机制,凝聚监管合力。
书院创办人刘亚妮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曾在许多城市生活过。她说,建书院是她很早以前就有的想法,特别是压力大的年轻人,更需要一处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地方。
如何把高校毕业生稳就业的工作落实落细?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身份为大学校长的代表也在高度关注就业话题。
5月11日电 综合日媒报道,当地时间11日4时16分左右,日本千叶县南部发生里氏5.2级地震,造成多人受伤。 据报道,受地震影响,君津市和市原市有两名女性摔倒受伤,横滨市保土谷区一名女性在家中摔倒受伤,川崎市高津区一名男性在睡觉时,灯具从架子上掉落砸伤头部等。 据制造和管理电梯的公司“电梯系统”(东京都练马区)透露,东京、千叶、神奈川部分地区电梯自动停止。截至当天早上7时,已接到多起报修,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进行修复。没有出现人员被困的情况。 此外,东日本铁路公司称,内房线、外房线等部分区段暂停运行。东北、上越、北陆各新干线从始发列车起照常运行。 报道称,此次地震未引发海啸。日本气象厅提醒民众,今后1周左右可能发生同等规模地震,请提高警惕。 【编辑:孔庆玲】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2022年人口规模同比减少85万人,是1961年以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变化之下,公众难免会担心:中国的“人口红利”还存在吗?这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指出,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会保持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在人口转变过程中,我国抓住人口机会窗口,创造了人口红利,今后还将以“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思路,应对总量压力、结构挑战等人口问题。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指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持续性地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并且能够把人口素质提升的优势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是两个龙头工程。 在健康方面,我国目前的人均预期寿命已增长到78岁以上,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核心指标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健康水平的持续提高,将使更多劳动力具备稳定参与就业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原新认为,我国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健康服务保障、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从而维护民众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 在教育方面,如今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4年,普通高等教育年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均超过1000万,形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原新认为,让人才质量适应“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要从普惠制的托育和学前教育抓起,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要深化改革高等教育,稳固规模、提升质量、优化结构,让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更紧密接轨。 中国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才红利”,这意味着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靠自身努力获得幸福感,去共同支撑起整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当下,利用好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变压力为动力,化问题为优势,才能增强我们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信心。 一方面,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新常态,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面临的普遍现象,不应简单化地认为人口负增长就一定会不利于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的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人口和劳动力规模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红利仍在持续积累。这就是刘旭研究员说的: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没有变,这意味着我国仍然拥有强大的国内市场,这既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坚实基础,也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力保障,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全面、准确地认识它,就会发现:我国人口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人口数量和质量完全能够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人口既是生产的力量,也是消费的力量,一直都是中国的财富。现在最关键的是把我们自己的事做好,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就业优先、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应对老龄化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加持下,充分挖掘和利用人口素质整体提升的优势,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续写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奇迹。(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周驰】
河南一校长制止家长给孩子背书包,家长齐点赞成都5月18日电(何美锟)“四川是全国能源资源大省,主要矿产品产量和消费量居全国前列。”18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在四川省自然资源厅2023年第1次新闻通气会上表示,经过一年多的调查论证和周密筹备,四川将以国家紧缺、四川优势矿种为重点,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据了解,四川省成矿条件优越,现已发现矿产136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8.6%。其中,天然气、页岩气、锂、钒、钛等8种矿产查明资源量位居全国第一。在上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四川新发现矿产地166处,天然气、页岩气、钒、钛、锂、稀土、磷、晶质石墨等优势能源和矿产资源新增资源储量取得重大进展。 作为地质科研高地和地勘队伍大省,四川还拥有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所和一批重要装备、新能源产业集群和研发基地,以及地勘单位改革后新组建的省地质局、省地调院、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4.8万余人的全国第一大地勘队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四川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在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再挑重担、再立新功,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支持国家战略性矿产稳价保供多作贡献。 据悉,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四川将重点围绕国家紧缺、四川优势的锂、钒、钛、稀土等28种重要矿种,通过大力实施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地质找矿科技创新等项目,计划到2025年,实现该省重要矿产勘查程度明显提高,锂、磷等优势矿产查明资源量增长10%至20%,金、镍等紧缺矿产查明资源量增长5%至10%,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效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重要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3%至5%,力争在国家紧缺矿种找矿新理论和新增资源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四川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将通过加大对现有矿山深边部资源勘查开发、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等方式,加快推进战略性矿产增产保供。同时,拓展找矿空间,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内战略性矿产差别化管理制度,尽快建立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储备基地。同时,坚持多元联动,发挥四川省地勘单位专业优势、科研院校技术优势和矿山企业产业优势,通过设立找矿基金、推动合作开发、开展联合攻关等方式,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地质找矿。加快建设地质大数据中心,挖掘现有资料潜力,整合科研成果数据,建立全域覆盖、开放共享的地质数字服务体系,推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完) 【编辑:刘阳禾】
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中国文化和旅游部3日公布数据,“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央视网消息:在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岛——重庆广阳岛,正在打造一个能够进行生态治理和保护的“生态大脑”。什么是“生态大脑”?它是如何运转的?又是怎么来进行生态保护和治理的?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生态大脑”可以被理解成广阳岛在数字世界的一个“孪生兄弟”,不仅能显示整座岛上山水林田湖草、动物、人、建筑设备乃至空气的各项数据指标和实时画面,还能够全时段、全空间监测和预警。 在现场,工作人员给记者演示了“生态大脑”的一种特殊的推演功能。在“数字广阳岛”上的同一片区域,先后采用两种不同的植被种植方案,过了十几秒,“生态大脑”就自动推演出了10年后这片区域在不同方案下的植被样貌。 不仅可以进行不同植被方案的对比,工作人员还给记者进行了树木现状的生长推演。种下1000棵树后,不一会儿,屏幕上就出现了树木10年后的长势情况,以及未来的树高、胸径和碳储量等信息。 “生态大脑”助力研判突发生态风险 记者在岛上看到,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遥感和高精度激光雷达,上百个流量计、水位计等设备,像神经网络一样感知水体动态,实时“观察”着全岛“九湖十八溪”的水质、水位等指标。 “生态大脑”可以自动判断生态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根据这些大数据,工作人员就可以综合地对地质灾害、内涝、火灾和突发生态风险等,进行综合地判断,一旦出现异常,就能够迅速报警并统一处置。 我国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提升 我国“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大江、大河、大湖数字孪生、智慧化模拟和智能业务应用建设。如今,不仅仅是在重庆广阳岛,在全国其他地区,智慧设计、数字赋能正在帮助各个领域实现升级。 在河北雄安,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科学监管能力。在海南热带雨林,长臂猿实时监测方案正助力“极度濒危动物”的保护。在安徽六安,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的我国首个城市“水管家”智慧调控系统,实现对当地水务业态全覆盖、数据全监测,实现精准治水。 数据显示,我国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提升,2022年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达10.5%,位居世界第二位。 【编辑:刘欢】
中新社西双版纳5月23日电 (张法坤 钟立业)23日,参与第129次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的2艘中方执法艇和3艘老挝执法艇从云南西双版纳景哈码头启航,标志着此次联合巡逻执法行动启动。 据悉,此次联合巡逻执法行动,采取分段巡航与全线联合巡航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执法编队将在湄公河“金三角”、老挝孟莫、班相果等水域开展水、陆公开查缉、联合走访等活动,持续开展联合打击跨境犯罪专项行动。 行动期间,四国执法部门还将在老挝孟莫召开信息交流会,共同分析研判流域内治安形势,磋商近期重点合作交流事宜。中老缅三方还将联合开展船艇驻训工作,进一步提升联合执法能力,全力维护流域安全稳定。 行动启动当日,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指挥官联席会议在中国景洪召开,老缅泰三国执法部门分别派出代表团参会,与会各方通报近期湄公河流域治安形势,研究行动计划。(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