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孕妇在医院门口分娩”?北京石景山医院辟谣

2023-06-09 03:20:11 来源:厦门网

中新网曼谷5月29日电(李映民 王贤思)当地时间29日上午,执行远海远域实习访问任务的中国海军戚继光舰抵达泰国梭桃邑港,开始对泰国进行为期3天的友好访问。这是中国海军训练舰第5次到访泰国。  当天上午10时许,悬挂中泰两国国旗的戚继光舰缓缓靠上梭桃邑港5号码头。中国驻泰国使馆韩志强大使及夫人、武官处王政武官及工作人员、侨领及华人学校师生代表、中资机构代表、华人华侨代表,泰皇家海军司令代表、梭桃邑海军基地代表、泰皇家海军学院学员等400余人到码头迎接。  欢迎仪式上,泰方工作人员向中方任务指挥员献上花环,互致问候。中方任务指挥员与欢迎人群握手寒暄,接受华人学校师生献花。仪式结束后,欢迎队伍登舰参观,戚继光舰舰长、政治委员陪同韩志强大使检阅了仪仗队。中国驻泰国大使韩志强登舰检阅仪仗队。 中新社发 黎明宇摄  在泰访问期间,中方任务指挥员将拜会泰皇家海军司令成猜上将,参加梭桃邑海军基地组织的欢迎晚宴,并带领学员赴泰皇家海军学院访问交流。出访官兵将赴泰皇家海军“差克里”号航母、罗勇府公立光华学校,泰中罗勇工业园参观。  此外,戚继光舰将组织舰艇开放活动,举行甲板招待会。开放期间,民众可自行前往参观。  梭桃邑港是泰国第二大港口、第一大军港,是泰国皇家海军母港,位于泰国湾东海岸,扼控曼谷湾口,为首都门户,港口外有岛屿屏障,地形隐蔽,是一天然良港。  梭桃邑港设有泰海军作战舰队、海军陆战队总部,驻扎着泰海军第一舰队。  近年来,中泰海军交往不断深入,双方在海上安全、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完) 【编辑:唐炜妮】

人民赋予了人民领袖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奋进的力量,人民领袖团结带领人民开创新时代历史伟业。本期“国之大者”系列视频推出《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

图为广州海珠首届青少年醒狮、舞龙比赛现场。 海珠区教育局供图图为广州海珠首届青少年醒狮、舞龙比赛现场。 海珠区教育局供图图为广州海珠首届青少年醒狮、舞龙比赛现场。 海珠区教育局供图图为广州海珠首届青少年醒狮、舞龙比赛现场。 海珠区教育局供图  近日,广州海珠区举办首届青少年醒狮、舞龙表演赛。来自海珠区辖内各中小学校、幼儿园、龙狮馆的15支龙狮代表队伍参加了比赛。本次赛事由广州市武术协会指导,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海珠区少年宫承办。  比赛设有中学组、小学组、幼儿组3个组别,进行传统单狮、传统群狮两个竞赛项目的角逐。参赛运动员最小年龄仅4岁。比赛中,各参赛队伍带来了“金桥戏水”“二板桥头过万军”“狮子出洞”“灵狮耀江南”“高桥印月”“古井寻青”等自编套路的表演,“狮子”时而翻腾跳跃,时而掻痒擦腿……展示了当代青少年的精神风采和龙狮运动的魅力。 【编辑:李太源】

独生子女的父母养老本就不易,拉长的时空距离则让问题变得更加艰难,把父母接到身边也好,回到父母身边也好,对于漂泊海外的子女来说,在亲情与责任、前途与梦想之间做抉择都是进退两难的。

“一孕妇在医院门口分娩”?北京石景山医院辟谣

2023密云生态马拉松线上赛报名启动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委员、总规划师张益国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文/陈溯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委员、总规划师张益国12日表示,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途径,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减碳不减生产力的重要支柱;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足够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  当天,在中国新闻社与能源基金会联合举办的2023年第一期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上,张益国以“以立为先,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张益国表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能源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占全球经济总量90%的国家都作出了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承诺。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加快能源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张益国表示,当前,超过140个国家设定了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目标,超过100个国家制定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支持和优惠政策,特别是欧洲国家,在近期地缘政治因素等影响下,虽然短期重启煤电以确保供应安全,但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  对于中国来说,张益国表示,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有外因,有内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未来气候变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国责任。  “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可再生能源是主要途径。”张益国表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减碳不减生产力的重要支柱。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风电技术可开发量是109亿千瓦,光伏技术可开发量是456亿千瓦,水电技术可开发量是6.87亿千瓦,足够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此外,可再生能源技术及产业基础良好,规模化发展能力强,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达到12.13亿千瓦,全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明显。  张益国表示,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还面临着土地空间、并网消纳、安全运行、经济性等难题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建议:  一是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在经济形势向好、能源消费总量稳中有升、弹性调节的背景下,应适当超前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以保证在能源消费总量需求超预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  二是保障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空间。技术层面,推进光伏发电、风电技术进步及适应性提升,减少风电光伏项目用地需求。项目层面,通过废弃矿区、与建筑融合、分散式开发等方式,提升新能源项目开发土地需求的灵活性。机制层面,在国土利用中预留合理空间,将可再生能源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三是全面提升电力系统韧性和弹性。首先,要科学合理开发水电,将水电作为构建流域多能互补综合绿色能源基地的战略支撑点和战略保障。加大力度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全面提升系统调节能力。还要注意发挥煤电兜底保障作用,推动煤电转型升级、清洁发展。同时,针对消纳问题,要构建适应新型供需关系的电力交互平台,发挥大电网资源配置作用,推动主干网架提质升级、柔性化发展,推动分布式智能电网由示范建设到广泛应用,促进分散式新能源并网消纳。  张益国表示,完善政策与市场机制,除了优化高比例新能源背景下电网调度运行机制,还需完善电价机制,考虑新能源存量项目和新增项目的经济性差异,分别执行激励力度不同的“保量保价”与“市场化交易”相结合的“双轨制”价格机制。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要敞开胸怀与国际进行合作,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拥抱国外成熟先进技术,助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张益国说。 【编辑:刘阳禾】

4日清晨5点半,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郑家庄村菜农郑同成走进蔬菜大棚,摘下500余斤长茄,装箱送往合作社。郑同成种蔬菜已经10多年,蔬菜采摘了,与郑家庄村一路之隔的高楠果蔬专业合作社就会帮他销售。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通知,要求今年5月至8月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明确各地各高校要聚焦当前促就业工作重点难点,精准拓展岗位,优化指导服务,引导毕业生主动求职,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后落实就业去向,全力促进2023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精准拓展市场性岗位方面,《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通过精准组织“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持续开展“万企进校园”活动、加快推进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与各地各高校的就业信息共享等,为还未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开拓有效岗位资源,为他们提供相匹配的岗位信息。  同时,各地各高校要加快政策性岗位招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优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科研助理等政策性岗位招录时间安排,确保8月底前全部完成。鼓励各地进一步扩大地方基层项目规模,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毕业生参与城乡社区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拓宽城乡基层就业新空间。  《通知》还要求各地各高校针对部分毕业生“求稳”和“慢就业”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通过培育积极正向的就业价值观、大力组织就业实习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方式,引导毕业生积极求职、尽早就业。  各地各高校要开展就业安全教育,帮助学生防范“黑中介”“付费实习”等就业陷阱,增强学生求职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同时各高校要严格审核招聘信息,严禁在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中设置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歧视性条款和限制性条件,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及时查处和打击虚假招聘等违法行为。  针对求职受阻和困难家庭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各地各高校要开展就业帮扶,摸清情况、建立台账,努力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尽可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各高校至少为每一名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精准推送3个以上岗位。  《通知》还明确,要规范采集毕业生去向信息,严格把关相关佐证材料,对灵活就业的,要提供用人单位的聘用证明或毕业生本人签字确认的证明材料,薪酬需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周培培) 【编辑:张子怡】

责任编辑: 吴郁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