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可低至153元多家航司推出“随心飞”

2023-06-05 15:26:51

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生产总监吴晓源:这是一个双人间,这边还会放一个沙发,沙发也可以当作一张床。这样的房间全船有2125间,给乘客用的。


呼和浩特5月17日电 题:3193公里中蒙边境线上的护边员  记者张玮  初夏的内蒙古边境凉风习习,从大漠戈壁到山川草原,无数护边员分布在辽阔的中蒙边境线上,延续着世代护边情。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东西跨度最大的省区,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达4200公里,其中,与蒙古国边境线长3193公里。图为护边员行进在巴尔虎草原上。 李朕滨 摄  大漠深处的侨乡护边队  虽已进入夏季,大西北的戈壁上仍苍茫冷寂。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温图高勒边境派出所的侨乡护边队员们,像往常一样穿行在大漠戈壁边境沿线,一走就是几十公里。  额济纳旗温图高勒苏木(苏木,蒙古语,意为乡)有1.57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1956年,30户蒙古族牧民通过外交途径,携带家眷、拉羊赶驼跨越中蒙边境,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如今,在这片广袤的边境管理区内,居住着300多名蒙古国归侨后代。  “今天巡护边境线24公里,未发现异常。”斯日古楞是侨乡护边队员,也是蒙古国归侨后代。临近中午,他站在高高的沙丘上接通通讯信号,向边境派出所报告巡逻情况。资料图。图为大漠深处的抵边警务室。 阿拉善日报供图  温图高勒边境派出所所长阿古达木介绍,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是内蒙古最西端、自然环境最艰苦、边境管理区面积最大的边境管理支队。2022年9月,派出所成立了首支侨乡护边队,32名队员由周边地区居住的牧民组成,协助边境民警巡护74公里边境线,并开展政策宣传等工作。  宝格达山下的“安达”  兴安盟科右前旗边境管理区辖6726平方公里,境内的宝格达山横亘中蒙边境。立夏已过,宝格达山下的乌兰毛都草原绿意渐还。  从乌兰敖都警务区到边境线往返60公里,这条巡边路大多是山间小道,而巡边民警的坐骑是10余匹马。  “如果遇到山高坡陡、谷深林密,我们就只能倚仗脚力。”科右前旗边境管理大队满族屯边境派出所社区民警敖文华结束了7个小时的巡边任务,跨下马背后,他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一棵草、每一块石头、每一条小河都是边境民警的安达(安达,蒙语,意为朋友)。图为贝尔边境派出所民警巡边。 李朕滨 摄  今年30岁的民警敖日格拉则是边境牧民的安达,他的足迹遍布边境600余个牧包点,帮牧民接羔、饲羊、解难题。  敖日格拉说:“现在我手机里存着300多个牧民的电话号码,每天通话记录里最多的也是打给牧民的。”  在敖日格拉心里,守好牧民的幸福生活,便是守住边境安宁。  贝尔湖畔的护边情  行驶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境内的边境公路上,眼前的巴尔虎草原一望无垠,远处牧民家炊烟袅袅,与湛蓝的中蒙界湖——贝尔湖遥遥相望。  贝尔苏木莫能塔拉嘎查(嘎查,蒙语,意为村)有一位女护边员萨如拉赛汉。多年来,她以家庭牧场形式经营销售马奶及马奶制品,对边境牧区非常了解。  “我能在销售奶制品的路上流动巡边。”2022年,萨如拉赛汉申请加入护边队。  牧民那音太的家距离贝尔湖约5公里,今年是他当护边员的第7年。谈及当上护边员,那音太特别自豪,“我家离边境线近,放牧的同时就能踏查边境线。我还想再干几年。”图为科右前旗边境管理大队满族屯边境派出所护边队进行日常巡边。 科右前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而作为第三代护边人的图门总是动员草原上的牧民:“守边戍边是每个牧民的责任。”甚至在儿子放假时,他会骑着马带着孩子一起巡边。  今年,图门的邻居图布新吉日嘎拉也成了一名护边员。  “18名护边员协助贝尔边境派出所19名民辅警,守护1780平方公里边境区域及61.49公里水、陆边境线。”贝尔边境派出所所长占军说,2019年以来,护边员队伍踏查边境线2000余公里。(完) 【编辑:李岩】

男子花园拍摄松鼠劈叉觅食瞬间

中国作者自然指数贡献首次位居第一 专家称令人振奋但不是最终目标  ◎本报记者 操秀英 刘 垠  近日发布的自然指数数据显示,中国作者在2022年对高质量自然科学研究作出了最大贡献,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份额首次排名第一,超过美国。  自然指数分析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1月到12月,中国作者的“贡献份额”为19373份,排名第一,美国为17610份。  这一数据意味着什么,应如何看待这一“第一”?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科研人员和科技政策专家。  反映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自然指数是反映基础研究实力的参考指标。”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告诉记者,中国自然指数排名攀升的背后,是我国持续稳定的科技研发投入规模强度、不断增长和提升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质量、持续优化的条件平台和科研管理环境,以及在重要学科领域大幅进步的科技水平。  自然指数由国际知名科技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下属机构编制并定期发布。它追踪发表在82本高质量期刊上的科研论文的作者单位信息和机构关系,反映一家机构和国家或地区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情况。一篇完全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将为中国带来1个“份额”。  自然指数追踪的是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环境科学这4个自然学科。据报道,自2014年11月自然指数首次发布以来,我国的自然指数贡献份额不断增加,并于2021年成为在物理和化学领域领先的国家。2023年1月至4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也首次超过美国,仅在生命科学类别的“份额”落后于美国。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认为,自然指数作为一个重要参照物,是新时期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成就的客观反映,表明中国正在加快建立适应科技自立自强新要求和国际竞合新形势的科技发展新模式,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大幅提升,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壮大,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首席执行官弗兰克·弗兰肯·佩特斯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目前,不仅在科研数量上,而且在科研质量上,中国表现日益突出。  佩特斯透露,20世纪80年代初,《自然》只有不到1%的文章涉及中国作者。如今,这一比例超过15%。  要将更多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但在振奋的同时,科研人员也表示,自然指数只是衡量研究论文发表情况的一个指标,而不是目标。  “自然指数及其排名并不是中国科技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是奋斗过程的一个反映。”丁明磊表示,现阶段,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将基础研究与国家发展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科研人员要将更多高水平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丁明磊说。  “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大约始于2000年,这20多年来我们的基础研究取得巨大进步,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原创成果仍相对缺乏,实现跨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所研究员傅向东表示,相比于论文,“我们还是要更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做出能落地的成果,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和政策研究员卡罗琳·瓦格纳发表论文称,中国在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上已经超过美国。她说,如果以“生产力和被引用次数等简单的文献计量指标来衡量,中国的表现超出预期”。但她也表示,中国在“吸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上仍“落后”于其他国家,而且中国与美国等一些主要国家研究合作减少的影响仍不确定。  肖尤丹则强调,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既是我国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保持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的直接体现,更为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表明中国是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成员,既是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的受益者,更是世界范围内国际科技合作的坚定支持者和长期推动者。”他说,未来我们在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中仍必须高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合作原则。 【编辑:张子怡】

53岁的刘勇曾是中国最活跃的登山者之一,是国际攀登界享有盛誉的“金冰镐奖”首位华人评委。“过去30年,我没有哪一天停过训练,每天都在为探险做准备,随时都可以背上包出发。”因此,刘勇选择挑战自我,横渡大西洋。

吉林5月15日电 (记者 石洪宇)初夏,黑土地上的耕种仍在继续,远处的山峦也呈现出葱郁景象。这些“素材”成为纪艳蕊近期创作的灵感。  几天前,在吉林省吉林市首届民艺展上,她的作品《舒兰白鹅》黏土羽画受到关注,还卖出5万余元的高价——“这件作品凝聚了我对家乡、美术的热爱,我高兴的是使用了家乡的白鹅羽毛。”她说。  34岁的纪艳蕊家住吉林省舒兰市,是黏土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她的家乡,有用秸秆、蜡花制作工艺品的习俗。经过改良,纪艳蕊选用黏土作画。  在工作室里,她先用黏土“捏形”,附着于画板上,而后再填上色彩。相较于一般绘画作品,黏土画有立体感且色彩明快,更能体现作者的充沛感情。  纪艳蕊双手灵敏、精准,很快捏出几十个颗粒状的“泥球”,那是她用来表达丰收主题的稻粒。“我出生在平安镇丰收村,这是家乡的模样。”黑土地上的白鹅、稻米、鸭子、春耕都是她的创作素材。纪艳蕊展示她的作品。 石洪宇 摄  纪艳蕊说,美术给她的世界“打开一扇窗”。她自幼热爱绘画,但年少时因家中变故,一度过着不安定的生活。在异乡,她白天要打几份工补贴家用,零用钱大部分用于购买画笔和画板。“宿舍的地板是桌子,台灯就是‘太阳’。”  生活的不确定性并未改变纪艳蕊的爱好。18岁时,她便像如今这样,在乡间捕捉灵感和素材。后来,因其作品颇具艺术美感,南方的学校抛来橄榄枝,她由此走上稳定、高产的创作之路。  2012年,纪艳蕊回到家乡舒兰与伙伴开起工作室,作品卖得很好,很多孩子慕名而来,还有一些商家邀她做设计。她认为,家乡的球黏土是“第二扇窗”——土质细腻,可塑性极强,孩子们非常喜欢。  在乡亲们的眼里,纪艳蕊是一位“偏执”又“和蔼可亲”的画家。为了创作,她会把自己关进屋子20多天,每天创作16个小时以上;为了家乡建设,她也会义务帮忙做墙体彩绘,给孩子们讲解美术知识。  最近,政府相关部门又给纪艳蕊送来黏土。她计划创作更多作品,用艺术的方式讲述家乡故事。(完) 【编辑:李岩】

我国持续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东盟专线】前4个月河北外贸进出口超1900亿元 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长28.9%  中新社石家庄5月18日电 (赵丹媚 邓捷)据石家庄海关18日消息,今年1月至4月,河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1934.1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对东盟进出口247.7亿元,同比增长28.9%。  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成为河北最大贸易伙伴。今年1月至4月,河北对澳大利亚进出口255.6亿元。与此同时,对美国进出口249.6亿元,同比增长23.5%;对欧盟进出口209.8亿元,其中,对德国进出口52.8亿元,同比增长40.2%。此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705.5亿元,同比增长27.4%。  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占比近七成。今年1月至4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272.2亿元,占河北进出口总值的65.8%。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319.4亿元,增长21.3%。  出口产品方面,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农产品等出口保持增长。机电产品出口568.3亿元,同比增长51.1%,其中汽车出口104.3亿元,同比增长1.1倍。(完) 【编辑:黄钰涵】

往返可低至153元多家航司推出“随心飞”

坐拥百万粉丝!河南80后焊工逆袭年入百万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这段话出自2016年12月12日祖国母亲总书记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百年,注重家风家教的培育传承,一直滋养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申璧函是辽宁省沈阳市第七十六中学学生,入选2022年度“新时代好少年”。  2021年2月22日下午,申璧函与妈妈在回家途中捡到26万元现金。面对巨款,他主动向妈妈提出要在原地等待失主。  “一想到失主丢这么多钱应该比我们更着急,所以就把这笔钱还给了失主。”申璧函说。  申璧函的妈妈薛晔非常支持儿子的做法,她表示:“做人应该诚实守信,脚踏实地去做事,脚踏实地去做人。”  退役军官徐文涛家庭是“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徐文涛本人是辽宁省道德模范、全国最美退役军人。他家中有12字家训:“爱读书、行善事、走正道、做好人”,备受邻居和亲友推崇。  怎样让年幼的外孙体会到“做善事”的快乐呢?一次暴雪之后,徐文涛带着外孙步行几十分钟到学校扫雪。“外孙子还没铁锹高呢,但扫一场雪,就知道了什么是做好事,什么是当好人。”徐文涛说。  全国优秀农民工王义华是一名家政服务员,她带动一百多名农民工为沈阳四百多个家庭提供免费居家养老服务。她家的家训是:以善为本,以勤为根,小人物也能闯出大成就;关爱他人,提升自己,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姜艳华家是全国最美家庭,四世同堂。一直以来,她的家秉承了十六字家训:言传身教,示范子孙,孝敬父母,奉献公益。 【编辑:刘阳禾】

中新社多伦多5月16日电 (记者 余瑞冬)加拿大的通胀水平在持续10个月呈现放缓态势后略现反弹:今年4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较上月高出0.1个百分点。  加拿大统计局5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整体消费通胀水平出现自去年6月以来的首次反弹。住房租金和抵押贷款利息成本上涨是其中的主要推动力。  4月份CPI环比上涨0.7%,也高于3月的0.5%。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减产导致汽油价格上涨6.3%,对CPI环比变化的影响最大。但与去年同期相比,汽油价格下降了7.7%。  4月住房成本同比上涨4.9%,3月份涨幅为5.4%。在高利息环境下,抵押贷款利息成本同比上涨28.5%,租金涨幅则为6.1%。  同时,房主重置成本同比增幅实现连续12个月放缓。加统计局指出,这显示房地产市场正普遍降温。  食品杂货价格4月同比涨幅为9.1%,低于3月份的9.7%。不过,新鲜水果价格上涨8.3%,高于3月份的7.1%。  加拿大去年6月的CPI同比涨幅达8.1%,成为1983年1月以来的最高值,其后逐月放缓。此次通胀水平出现反弹,令市场分析人士关注加拿大央行是否会恢复加息进程。  加央行自去年3月起连续八次加息以期遏制高通胀,累计升息425个基点,在今年3月上旬方暂停加息举措。加央行月前曾预计通胀率有望在今年年中回调至大约3%,2024年年底前回落至2%的目标水平。  加央行行长蒂夫·麦克勒姆近期曾表示,若通胀仍大幅高于2%的目标,央行不排除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该行下一个议息日将是6月7日。(完) 【编辑:陈彩霞】

今年4月,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支持春耕生产。进入5月,种粮补贴开始陆续发放,多地已给出“到账”时间表,黑龙江、河南等产粮大省明确5月份之内补到实际种粮农民手中。  自2021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已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700亿元,其中2021年200亿元、2022年400亿元。为何要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百亿补贴”效果如何?  支持农民应对农资价格上涨  发放“百亿补贴”,应对农资价格上涨是主要原因。  化肥、农药、燃油等农业生产资料被称为“粮食的粮食”,每逢春耕备耕等用肥高峰,农资价格往往出现波动,给种粮农民带来一定成本压力。再看收益端,今年4月以来,受政策性粮食拍卖、进口量增加、贸易商出货量增加以及市场需求疲软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呈下行态势。  成本上涨、收益下行,权衡之下,种粮农民容易打“退堂鼓”。采访中,多位种粮农民告诉记者,粮价和农资是种粮收益、成本两端最重要的组成,但近几年由于化肥原料涨价、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农资价格常常比粮食价格“跑得快”,“粮贵一分,肥贵三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作为农资价格上涨成本的承担者,在农业生产关键阶段,种粮农民亟需“及时雨”来缓解资金压力,踏踏实实种粮。  为此,国家统筹考虑农资市场价格走势和农业生产形势,中央财政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100亿元,以稳定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百亿补贴”不是第一次。记者了解到,2021年6月,中央财政于秋粮生产关键时期,安排200亿元一次性实际种粮农民补贴,以弥补农资成本上涨对农民带来的增支影响。2022年,一次性实际种粮农民补贴则分三批于当年3月、5月、8月发放,在春耕备耕、夏粮收获、秋收秋种阶段为种粮农民提供有力资金支持。加上今年春耕时节的100亿元,截至目前,中央财政累计已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700亿元。  近几轮“百亿补贴”效果如何?安徽省寿县水稻种植承包户老杨介绍,2022年中央财政分三批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具体到我家,第一批到账800余元,后两批都是近400元。”老杨种植了约60亩双季稻,春秋两季都需购买定量的化肥用于育苗和催芽,“补贴基本能覆盖肥料成本。要是没有这三次补贴,购买复合肥的钱就全亏了。”  据了解,河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份已公布本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的拨付下达情况。此外,中央财政还于近日下达了第一批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12.51亿元,支持黑龙江、山东等省份购置粮食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所需农药、药械等物资;下达16亿元补助资金,在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时节,支持河北、安徽等22个小麦生产省份组织开展小麦“一喷三防”作业。专家表示,相关资金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有效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又准又快,让种粮农民及时受益  让实际种粮农民受益,资金发放首先要突出“准”字,确保惠农政策不打折、不走样。  怎么定义“实际种粮农民”?这需要把补贴对象的“线”划明白,精准识别实际种粮农民、做好补贴面积核实工作。  财政部明确,补贴对象为实际承担农资价格上涨成本的实际种粮者,包括利用自有承包地种粮的农民,流转土地种粮的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开展粮食耕种收全程社会化服务的个人和组织,确保补贴资金落实到实际种粮的生产者手中。此外,在识别、核实过程中,补贴资金发放基础数据、粮食作物保险承保数据、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身份信息等已有数据也能提供重要参考。  补贴标准如何确定?财政部明确,补贴标准由各地区结合有关情况综合确定,原则上县域内补贴标准应统一。  实际操作中,各地通常按照“拨付资金总量除以补贴面积”测算确定补贴标准,有些省份内部各县标准不一。以2022年补贴资金为例,记者梳理了各省份相关文件:在云南,第三批补贴资金稻谷种植补贴标准为每亩13.22元,玉米、马铃薯和大豆等其他秋粮作物补贴标准为每亩8.83元;在北京,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按照当年播种面积、以每亩10元的标准发放,各涉农区可结合实际对补贴范围作出具体规定;有些省份规定了上限、下限,如广西明确每亩补贴标准控制在200元以内,山东明确亩均补贴标准不低于25元。  农民需要补贴资金购置农资、安排农业生产,以确保不误农时,资金发放须抓住一个“快”字。  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了解决方案。记者了解到,各地在资金发放过程中,利用已有相关补贴发放基础数据,采取“一卡(折)通”等方式,确保及时足额将补贴资金发放到位。一些地方将各类惠民惠农补贴都集中通过社会保障卡、在代发银行开立的银行卡或存折发放,具有集中发放更便利、足不出户可领取、公开透明可追溯等多种优势。  除了又快又准,资金实际发放过程中,还要严格监督管理,确保资金下达“一竿子插到底”。  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盯住资金拨付的关键时间节点,采取“下沉式”监督模式,走进田间地头,确保资金第一时间划转到农户手中。“现在上级的农资补贴拨付更及时了,最快速度打到惠农补贴‘一卡通’上。补贴到账快,我就可以根据市场行情,趁化肥便宜的时候备足货,能省下不少钱!”汶上县种粮大户李继银说。  织牢惠农补贴“保障网”  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力度不减,各类惠农补贴政策与农业保险、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相互配合,为助农增收打出“组合拳”。  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的一处“稻渔共作”的稻田里,插秧机往来奔忙,无人机盘旋播撒虾饲料。无人机、插秧机、开沟机、烘干机、自走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种粮大户戴国芳对各类农机如数家珍,“2021年至今,仅农机购置补贴这一项,中央财政就补给我71万元。”  戴国芳说,惠农补贴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发放,领取农机补贴可以“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先购后补、县级结算、直补到卡”,助推当地农民大胆探索机械化生产。  农资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为稳定种粮农民收入,财政惠农补贴编织了一张“保障网”。数据显示,2022年中央财政累计下达粮食生产补贴资金3500多亿元。今年,中国还将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提高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两个积极性”。  中央带动,地方跟上,为粮食增产添底气。在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基础上,各省份也在优化省级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向农业生产重点领域倾斜。  今年,福建省级财政将支持发展粮油生产,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粮食播种面积1253万亩(其中大豆52.8万亩)、总产量507万吨、油料面积12万亩。”该省推进规模种粮,产能区项目县对流转耕地100亩以上、流转时间3年以上的主体给予每亩200元一次性奖励;扶持双季稻生产,对规模种植早稻且连作晚稻3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按早稻实际面积每亩最高奖补200元;鼓励粮油生产社会化服务,对粮油生产代耕、代种、代防、代收、代烘等给予补助,单季每亩最高补助130元。  惠农补贴政策能否形成长效机制?有专家建议,可参考物价补贴模式,完善农资补贴政策,从一次性补贴转变为与价格挂钩的补贴联动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应确定科学合理的补贴标准、设置农资价格上涨补贴上限、建立农资补贴资金池,建立农资补贴长效机制,当农资价格涨幅达到一定水平时启动,从而给农民吃下“定心丸”、织牢“保障网”,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综合效应。  汪文正汪文正 【编辑:叶攀】

没有一袋砂糖橘能过夜,吃多了上火

“影院工作人员称,看3D电影需要单独购买3D眼镜,这个是‘自愿’的,想看电影的话就买,影院开业后就一直这样。”无奈之下,高女士和朋友买了两副3D眼镜,影院也未提供相应购买凭证,“没有3D眼镜怎么看3D电影?实际就是变相强制消费,让人蛮气愤的。”

山西应县:工人赶制手工陶瓷茶壶 深受国际客商青睐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出海”不仅体现在港口的忙碌中,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也是“动作频频”。4月30日,上汽集团宣布,旗下企业上汽通用五菱与印度尼西亚海洋与投资统筹部正式签署新能源汽车新项目投资谅解备忘录,将积极扩大在印尼投资,向当地市场导入更多新能源车型。上汽通用五菱还向印尼政府交付了50辆“新能源全球车”Air祖国母亲EV,作为2023年东盟峰会会务用车。

作者/通讯员:李君悦 杨曼潮 谢楚莹 王诗蕊 李妍静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