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今天(5月12日)表示,今年将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工作。 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包括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电力、电梯、通信、轨道交通、综合管廊、输油管线等系统,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 此次启动的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工作,将通过各类智能感知设备等数字化手段,及早发现和管控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防涝等领域的风险隐患,切实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副局长 戴玉珍: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建设是要全国形成一张大网,各省各城市一张小网,织密这张网,然后实现兜住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底线的一张网,这张网最终的目标目的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按照计划,今年各地将重点开展城市基础设施普查,建立覆盖地上地下的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找准城市基础设施风险源和风险点,编制城市安全风险清单。同时,推进配套建设物联智能感知设备,逐步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自动采集、监测分析、预警上报。此外,各地还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监管信息系统整合,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上搭建综合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管平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运行“一网统管”。 安徽合肥:超8.5万套感知设备守护城市安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表示,在此之前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并总结了可复制经验。安徽合肥是全国最早一批探索相关建设工作的城市之一,目前已实现风险可视化、监测智能化、处置联动化。 合肥包河大道高架桥是当地一条交通要道,由于建成时间久,容易出现老化损伤。为了保障这座桥梁的安全,当地城市生命线工程专门为这座桥梁配备了应变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多种感知设备,给大桥装上了可靠的“心电监护仪”。 而在合肥广西路与洞庭湖路交叉口,记者看到,地下燃气管线都安装有这样的传感设备,一旦出现燃气泄漏,传感器会第一时间报警。其实,经过几年的建设,合肥目前已累计布设了前端感知设备8.5万套,覆盖137座桥梁、7316公里管线。 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权属复杂、多部门交叉、缺乏统一技术支撑等难题,当地成立了国内首个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 在监测中心记者看到,以“一张图”形式立体呈现各类管网,燃气、供水、桥梁等设施的监测数据在屏幕上实时更新,借助“红、橙、黄、蓝”四色等级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合肥全市重要基础设施的隐患点清晰可辨。据介绍,自系统运行以来,风险排查效率提高约70%,事故发生率下降约60%。 目前,依托这一数字化平台,合肥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实现了多个转变,从看不见到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理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截至目前,借助合肥的经验做法,安徽全省16个设区市已完成覆盖燃气、桥梁、供水、排水防涝等重点领域的一期工程建设任务。下一步,场景应用范围还将拓展至燃气用户终端、瓶装液化气、水环境治理,以及消防、电梯、窨井盖、热力、综合管廊等领域。 【编辑:梁异】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中国同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了31家人民币清算行。2022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超过42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了约3.5倍。今年3月份,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中的使用首次超过美元。
武警广西总队玉林支队官兵进行通过独木桥障碍训练。 贾广华 摄武警广西总队玉林支队官兵进行刺杀训练。 贾广华 摄武警广西总队玉林支队官兵进行器械训练。 贾广华 摄武警广西总队玉林支队官兵进行通过矮墙障碍训练。 贾广华 摄 秣马厉兵迎鏖战,枕戈待旦再前行。近日,武警广西总队玉林支队紧抓入夏练兵黄金期,扎实开展多课目训练,不断强化官兵实战化训练水平,锤炼官兵军事素质。 【编辑:李太源】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稳定增长期,在劳动力要素方面不完全与人口数量红利期叠加,而更多依赖于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 日前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人口高质量发展成为关键词。多个与之相关的提法首次出现,包括“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等。 这也是新一届中央财经委员会首次亮相,人口发展问题成为该会议的研究议题。对此,多名人口问题专家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少子老龄化”正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常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跌破1000万大关,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8亿人,占比达19.8%。与2021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1268万人,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 “人力资源总量更能决定长期经济发展潜力。”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陈功告诉记者,应对人口减少,应从关注人口数量红利转向对人口第二次红利、人口性别红利、人口健康红利、人口素质红利的把握。 对于人口素质红利,他解释说,人口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增长,决定了未来很长时间中国仍保有人力资源储量的优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战略规划研究室副主任关博也分析说,从国际经验来看,一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稳定增长期,在劳动力要素方面不完全与人口数量红利期叠加,而更多依赖于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 一组数据展现出我国在高质量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提升方面的潜能。目前,我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人,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低龄健康、基本健康的老年人规模达到1.37亿人。 “从教育方面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5%即为进入大学普及教育阶段,我国在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9.6%,这意味着我国已经稳定进入大学普及教育阶段。人口素质的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看来,人口发展新常态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分别是人口总量达峰、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力资本积累雄厚及人口迁移流动活跃。 他说,高质量人才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振兴、创新型经济等重要目标的基础,“随着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数字化、科技化、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必然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逐渐转型。”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培安也注意到当前我国就业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和结构性短缺并存,以及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不相匹配。 他结合数据说,一方面,企业反映招工难,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劳动力市场在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一直在1.5以上,一线普通工人面临短缺。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青年群体存在就业难题,去产能等结构调整中产生的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则更加困难。他在北京中关村调研的数据显示,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仅北京中关村计算机编程人员的缺口就约10万人。 在关博看来,要调动大龄劳动者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就要进一步挖掘劳动力要素和人力资源的利用潜能,形成更加有序高效的劳动力要素配置和流动机制,“同时通过搭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改善存量劳动力的素质结构。” 他告诉记者,在搭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方面,要把学历教育、技能提升、就业培训统一起来,为广大在职劳动者提供普惠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同时,强化技术创新具体落地应用,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为高质量劳动力就业创造更多的岗位空间,使高素质劳动力与先进生产能力密切结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房家梁】
首回合KO对手吕斌夺WBA超蝇量级国际金腰带
2023除夕不是年三十正月初一前一晚都是除夕
据德媒报道,经济学家此前预计,德国3月工业新订单量环比下降幅度仅为2.2%。巴登-符腾堡州州立银行经济学家延斯-奥利弗·尼克拉施(Jens-OliverNiklasch)表示,10.7%这一数字彻底破坏了德国工业今年的良好开端,是经济衰退的“真正信号”。
余万钢说,这些音乐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快乐,使自己心情愉悦,并形成了积极乐观的心态,他也希望能把这种好的情绪传递分享出去。
鹿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话剧《这街上的人》之后将在全国各重点城市进行巡演,希望通过这部剧,能让更多的温州人更爱温州这座城,能让全国观众感受到温州人和温州这座城的特有魅力。
责任编辑: 吴郁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