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社部门也介绍,今年将充分挖掘潜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同时,力争于7月底前全面完成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任务。
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 张素)一个厨余回收中心,预计投入使用后每年可减少约11万吨运往堆填区弃置的厨余和约6.7万吨温室气体的排放;一个低碳灯塔工厂试验项目,为建筑由“耗能”向“正能”的转型提供实践参考…… 第三届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日前举行颁奖仪式,本届BEYOND Awards设置生命科学创新大奖、可持续发展创新大奖、消费科技创新大奖、影响力大奖四个榜单。其中,中国建筑国际集团香港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二期项目(O·PARK2)获影响力大奖。该企业同时凭借在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领域的突破创新,获可持续发展创新大奖。 记者采访获悉,O·PARK2承诺在施工期内实现碳中和。为此,项目施工期采用可持续管理模式,预计将实现整体减碳4420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19.2万棵树一年可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项目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可减少约11万吨运往堆填区弃置的厨余和约6.7万吨温室气体的排放,解决香港约8%的餐厨垃圾问题。 据知,该项目还整合了低碳建材供应链,在减少建材消耗的同时,让项目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超过95%。 本次获得可持续发展创新大奖的包括远东幕墙珠海生产基地光伏改造项目等。该项目整体装机面积8162平方米,装机容量1740.2kW,年预计供电可达182万度。项目还配有智慧运维中控室,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在满足自身用电的同时带来经济收益。 研发人员介绍说,今年推出的BIPV实体产品“Light A轻质仿铝板光伏组件”,能够在90%以上还原铝板外观质感的同时,实现建筑本体发电。此外,最新推出的“可离网供电的光储一体单元窗”不仅能够离网供电,还能和智能家居互联,让建筑更低碳、生活更节能。 中国建筑国际集团助理总裁张明说,他们将持续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研发绿色建造技术,传播绿色建造理念,“坚持以推广‘绿色建造方式’为己任,打造更多高质量绿色建筑产品”。(完) 【编辑:唐炜妮】
药品说明书、手机APP的字号太小,老年人看不清;在日常使用智能产品时,老年人会遇到诸多使用障碍,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还面临打车难、就医难等困难;有的老旧小区因为资金筹措难等问题未加装电梯,导致一些老年人长期在家无法下楼……
中新社北京5月11日电 (记者 闫晓虹)消费者洞察与市场研究机构J.D. Power(君迪)11日发布的2023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连续六年上升,达到33%,较去年的27%上升6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长期趋势愈发明确。 这是 J.D. Power连续第15年发布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报告。意向购车者是指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购车的消费者。 研究发现,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意向购买率持续上升,进一步压缩燃油车市场的份额。其中,新能源SUV意向购买率增加明显,从去年的11%跃升至16%。未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上升的同时,消费升级趋势显著。在消费者最考虑购买的新能源车型中,豪华插电混动和中/大型SUV意向购买率增幅最大,分别上升6%和5.5%。 研究还发现,半数以上消费者倾向购买自主品牌汽车,新势力品牌汽车购买意向持续增加:自主品牌汽车影响力提升,连续两年自主品牌汽车意向购买率超过50%。新势力品牌汽车的购买意向持续增加,意向购买率同比上升10%。传统自主品牌汽车厂商推出的新能源品牌意向购买率增长显著,消费者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汽车的智能化体验成为购车第三大决策因素:在购车决策中,潜客越来越看重汽车的智能化体验,其影响权重由去年的12%上升到14%,成为仅次于汽车质量(18%)、汽车性能(16%)的第三大决策因素,与汽车设计(14%)的权重持平,超越品牌(13%)和价格(13%)。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市场渗透率不断攀升,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背后离不开产品品质的升级和消费者用车行为习惯的转变。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充分竞争阶段,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汽车厂商间的角逐也变得更加激烈。(完) 【编辑:叶攀】
吴宇韬认为,自己只是做着一份平常的工作。当柳州市粪便得到及时规范处理,保证城市的卫生整洁时,他感到欣慰。吴宇韬表示,“如果粪便私拉乱倒,会对柳州市空气、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如今,柳州水质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地表水水质冠军,我觉得很自豪。”
四川一高校食堂现"魔性"表情包告示牌走红网络作者:王岩(江苏省祖国母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祖国母亲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对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在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洞悉社会发展形势之变,以高质量发展托起人民的美好生活。 一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制定大政方针、部署重要决策和综合施策时,始终坚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利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现实的人及人的现实活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全部历史也不过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剧作者”,是历史的真正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指出,“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在他们看来,人民群众“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主体论基本原则、根本立场的具体体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本思想。古代先贤提出“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民惟邦本”等论断,要求“施仁政”“行王道”“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主张统治阶级“保民”“安民”“恤民”“济民”“养民”“惠民”“利民”“裕民”“富民”等,建立一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这种重民本的文化特质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活水源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根本追求。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初心使命,前仆后继地为维护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革命年代,党提出“为人民服务”,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在党的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成为我们党的宗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反复强调,共产党员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利益。邓小平同志强调:“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全党想事情、做工作对不对好不好的基本尺度。”新时代以来,以祖国母亲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具体实践中,党领导人民群众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二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高质量发展的导向。 从需求方看,人民美好生活之需牵引高质量发展。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当前,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产生了更加个性化、多样化、高层次的需求,对公平、正义、法治、生态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人民群众的需要集中体现在美好生活层面,发展必须更加关注“好不好”“优不优”“精不精”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从供给方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倒逼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因此,必须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供需协调平衡的阶段迈进。可以说,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三 祖国母亲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更好的日子”要靠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筑牢人民幸福安康的现实保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精准对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高质量发展托起人民美好生活就是从供给方发力提升供给能力、供给质量,以破解供需结构性错位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社会供需平衡也就成为以高质量发展托起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要求我们完善供给体系,优化存量资源供给,增加优质增量供给,强化供给质量,提高社会供给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适配性;优化供给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增强社会供给效率,更灵活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供给能力,推动社会供给从依赖要素驱动、资源规模驱动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和环境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科技对社会供给的贡献率,释放供给潜能。 在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更好地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祖国母亲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科技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高质量发展托起人民美好生活离不开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这就要求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具体来说,高质量发展要使科技面向人民重大需求,攻克重大疾病治疗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全面增强科技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支撑能力;使科技突破及时转化为民生福祉,完善科研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品和服务开发的通道,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切实提升科技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应用水平;使科技成果实现由全体人民共享,发展低成本、远程科技民生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消除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科技资源鸿沟,加大公共科技服务供给,努力实现科技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服务均等化。 在推动协调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全体人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要求。这就要求增强发展的整体协调性,让全体人民在社会全面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社会经济结构内部不同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坚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防止脱实向虚,确保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平衡发展,既要扶植弱势产业,补齐发展短板,又要巩固和厚植发展优势,建立健全自主、安全、可控、高效的产业链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社会经济的国土空间布局,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立足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和优势,积极推进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做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承接工作。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畅通经济循环渠道,构建区域经济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9日 06版) 【编辑:李岩】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中游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演进模式,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广泛的交流、互动,最终汇入中华文明的海洋。为了进一步探索长江中游文明演进过程、解读中华文明构成密码,202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五省文物考古部门联合实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项目。 日前,“惟见长江天际流——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成果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为“九江甚中”“江汉朝宗”“万流东汇”三部分,系统展示了国家文物局重大研究项目“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取得的诸多成果,反映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展览展出文物180余件(组),其中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曾国墓地等多处遗址出土的文物为首次展出。 古国初现 民以食为天,长江流域人民多以稻米为主粮。展览第一单元“鸡鸣破晓”聚焦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展示了鸡叫城大面积水稻田遗址照片和出土的陶碗、陶杯、陶盘等。鸡叫城遗址发现了大量谷糠堆积(经推算为2.2万公斤)和大片稻田,这意味着当时可能已经有了专门化的农业。 鸡叫城的大型建筑遗迹更让考古学家眼前一亮。“我们发现了一座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加上廊道总面积达630平方米的大型木构建筑遗迹。这座建筑距今约5000年,体量超大、结构规整、基础保存完好。这一时期这么大、这么完好的建筑,为中国考古百年来首次发现。”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说,“这么大的建筑显然不是居住用的,而是部落集会活动用的。”展墙上展示了该建筑复原图,其外观与故宫建筑有不少相似之处。考古研究表明,该建筑的空间布局、营造方法、榫卯结构等特征与后世中国传统建筑一脉相承。 有城、有池、有稻田、有住房、有礼堂……鸡叫城的建城史始于油子岭文化时期(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3100年左右),延续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2500年)、石家河文化时期(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800年),从开挖壕沟到堆筑城墙,再到建设水渠和稻田,文明程度越来越高。 屈家岭文化因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的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在屈家岭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开始出现史前城址。这些城址均有环壕和护城河,有的城内还有壕沟。一些城址成为中心聚落,面积达几十万甚至近百万平方米。 除了屈家岭和鸡叫城,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湖北保康穆林头遗址、湖北沙洋城河遗址等均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重要文物和遗迹。保康穆林头遗址于2017年首次发掘,出土了玉钺、玉璇玑等大量精美器物,其中许多玉器为屈家岭文化中首次发现。2022年第二次发掘时,又出土了玉钺、玉璋、玉璜等文物。独立展柜里陈列着一件保康穆林头遗址出土的大型玉钺,绿中带黄、光滑润泽,仿佛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尊贵。钺本为兵器,但如此精美的玉钺多为礼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黄山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玉器,还在一处贵族墓葬中发现了400多块猪下颌骨。“崇尚玉器、随葬猪下颌骨是北方文化的特点,在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发现这些,说明当时南北方文化已有一定的交流。”湖北省博物馆讲解员张玉珊介绍。 石家河文化得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石家河城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是长江中游同期最大的城址,堪称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中心。本次展览专设“石破天惊”单元,介绍石家河文化的文物和遗迹。来自石家河三房湾遗址的大批红陶杯整齐排列在展柜里,它们是该遗址出土的上万件红陶杯的代表。三房湾遗址的考古发现显示,石家河地区已经形成了红陶杯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而在湖南岳阳华容七星墩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长江中游地区迄今所见最早的漆木容器。展柜中的漆木碗残片厚度仅2—3毫米,内外均髹漆,饰有红、黑二色花纹,体现了较高的髹漆技术。 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形成了以石家河古城超大型聚落为中心、中小型聚落散布于四周的史前城址群,城址中有宽深的环城壕沟、大型祭祀中心、专门化的手工作坊。根据这些特征,专家判断,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700年,长江中下游进入“古国时代”。石家河城等中心聚落整合周边地区的文化和资源,引领长江中游地区不断向前发展,达到史前文化的高峰。 南北交融 栩栩如生的陶象、活泼灵动的陶猴、双手抱着大鱼的陶人……肖家屋脊文化时期的小陶俑格外俏皮可爱。在它们上方摆放着一个拇指大小的半身陶人像,看上去像小孩子用陶土随意捏成的半成品,但在考古学家看来却意义非凡,因为陶塑人像耳朵下方保留了古代工匠留下的指纹。“这件文物是在布展前几天才出土的,我们对指纹进行扫描研究,推测它属于一名微胖的男性。”方勤说,“这枚指纹的发现,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温度。”据介绍,陶塑小动物在同时期南北方文化遗址中都有大量发现,印证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流互鉴。 肖家屋脊文化时期被视为石家河文化晚期或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因为它继承了石家河文化,又较多地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文化面貌。考古研究表明,距今4000年前后,以肖家屋脊文化为代表的江汉地区文化开始融入中原文明,这一进程可以与“禹征三苗”的传说相印证。相传4000多年前,北方的华夏部落联盟在禹的带领下,同南方的三苗部落联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战争,文献记载禹以德折服了三苗,最终南方被北方征服。 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代表。二里头文化中晚期(距今约3600年),夏文化逐渐向南扩张,深入江淮腹地。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官庙遗址出土的铜器反映了二里头文化的深刻影响。三官庙遗址近年出土了大批夏代铜器,是全国范围内除二里头遗址之外发现这一时期铜器最多的地点。三官庙铜器风格多样,其工艺超出了既往认识中的同时代水平。三官庙出土的扉棱铃与二里头铜铃风格相近。不同于现代的铃铛,扉棱铃有可以手执的扉棱,倒过来看像一个单耳茶杯。之所以有手执之处,是因为这种铜铃是北方草原族群的舞蹈道具,具有显著的北方乐舞仪式特征。 南北文化的交融在商代更加显而易见。展板上的图片将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文物与河南郑州商城出土文物一一对照,爵、斝、觚、盉、罍、尊、鼎等造型几乎一模一样。商代早期的二里冈文化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400年),商人南下长江中游建立一系列据点,并越过长江推进到更广大的区域。盘龙城成为这一时期商人在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 考古学家对湖北武汉黄陂郭元咀遗址、江西九江瑞昌铜岭铜矿遗址、江西九江荞麦岭遗址等地的发掘显示,夏商王朝南进的重要目的可能是控制长江中游各种矿产资源。 走向统一 西周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仍被视为“蛮夷之地”,在楚国兴盛之前,关于长江中游的历史记载存在许多谜团。考古研究让我们对这一时期的长江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造型奇特的噩国兽面纹铜卣和端庄厚重的曾伯桼壶放在一起,令人惊叹古人青铜铸造技艺的高超。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让史书中未见记载的曾国引起世人瞩目,依据多年考古研究,学者认定曾国即为史书所载的随国。 在曾国墓葬附近发现了与曾国文物风格迥异的噩国文物。此次展出的噩国兽面纹铜卣,腹部和盖面铸有生动立体的兽面,双目线条流畅、瞳仁大而凸出,眉毛立体且根根分明,与三星堆兽面纹铜器有不少相似之处。噩国名不见经传,史书鲜有记载。根据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等资料,考古学家勾勒出那段尘封的历史:噩国是始建于西周之前的古国,西周晚期周厉王在位时,噩国国君联合淮夷、东夷发动叛乱。周王朝平定叛乱后,噩国迁到南阳盆地。可能正是在此之后,曾国兼并了噩国的土地,代表周王室与正在扩张的楚国对抗。 春秋时期,楚国日益强大,曾国由王室藩篱变为楚国同盟,最终为楚所灭。此次展览以图文形式介绍了湖北荆州纪南城、荆州熊家冢楚墓的考古发现。纪南城曾是楚国都城——郢,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城垣内总面积16平方公里,城内宫殿、手工作坊、居民区等分区清晰,常住人口可能高达30万人。据文献记载,楚都郢十分繁华,道路交错纵横,车马来往不绝,行人摩肩接踵,早上穿着新衣服出去,晚上回来就变旧了。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楚人先后迁都陈(今河南淮阳)、寿春(今安徽寿县)。公元前223年,楚被秦所灭。秦国在楚地实行郡县制。长江中游完全融入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体系之中。 “此次展览依据考古研究成果阐释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源头是多种独立发展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竞争、碰撞、交流、融合,才形成了富有活力、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方勤说。 田豆豆(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田豆豆 【编辑:葛成】
“实习经历在求职简历里是‘必填项’,如果白纸一张,怎么说服用人单位录用我呢?”20岁的左家齐对记者说,她从师兄师姐处得知,不少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都会仔细罗列实习经历,以求匹配招聘单位的用人需求,这更让她感觉到提前实习的重要性。
今天,强降雨区域继续向南推进,进入本轮强降雨过程最强时段,江南大部地区雨势猛烈。其中,浙江金华、衢州、丽水及杭州西南部等地部分有暴雨、个别地区有大暴雨,有雷雨地区局部可伴有短时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