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5月28日电 题:鲁迅长孙周令飞:对外交流就像交朋友 我们要先伸手 记者 童笑雨 2008年,鲁迅长孙周令飞和父亲周海婴第一次迸发让世界文豪与鲁迅跨时空对话这一想法时,没有想到它会在6年后的2014年变成现实,并且持续至今。 5月26日,绍兴文旅国际化推广暨“大师对话”十周年纪念活动在鲁迅故乡——浙江绍兴举行,托尔斯泰、海涅、安徒生等文豪的后人和日本、韩国代表与会。就在前一天,当地还迎来“鲁迅与裴多菲”文化交流活动。 持续十年,这场跨文明的文化交流盛会,耗费了周令飞以及鲁迅文化基金会团队不少心血。作为活动发起者,5月28日,周令飞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一直走在向外推介鲁迅、推介中国文化的路上。“对外交流就像交朋友,总有个人要先伸手,我们要扮演的就是那个积极的角色,而鲁迅是一个很好的符号和载体。” 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还在日本、韩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其作品还成为日韩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能否开展系列文化交流,把鲁迅这一符号推广出去?父子俩当时设想,应该让鲁迅和世界级文豪大师成为文化使者,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并在民间生根发芽。 带着这一想法,周令飞开始了“漫漫长征”。那时,由他担任会长的鲁迅文化基金会尚未成立,力量单薄。直到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首场“大师对话”在绍兴市的支持下终于实现,鲁迅与雨果率先对话。 此后,才有了“鲁迅与托尔斯泰”“鲁迅与泰戈尔”“鲁迅与夏目漱石”“鲁迅与但丁”等十场文化盛事,受众约百万人次。 一切看似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但周令飞坦言,没那么简单。“语言不是障碍,对彼此的了解才是。”他说,鲁迅虽然在日韩颇有影响力,但在欧美知之甚少。更离谱的是,有些人不知道中国在哪里。他坚定认为,要把“大师对话”活动办下去。 于是,每年周令飞都要从零开始,和国外对接、协商,把活动初衷阐释一遍又一遍。有时,对方回复并不及时,3个月甚至半年才收到回信。“那就只能等,对话得继续下去。”周令飞接受采访 主办方供图 虽然心力交瘁,有时甚至会掉眼泪,但他觉得,作为鲁迅后人,得挑起文化交流的担子。“文人之间的交流,文学之间的对话,就像一滴墨落在宣纸上一样,最容易浸润人心。” 但加深两国交流,推动文明互鉴,仅靠办几次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大师对话”活动在周令飞看来,更是立体的呈现,对话主题聚焦的不仅是文豪、文学,还有饮食和民俗文化。 “西方不太了解中国,现在通过文学这个中介,我们希望能做到对等、平视、互通。”周令飞回忆,在拜访法国滨海塞纳省省长那天,省长陪他们吃了早中晚三顿饭,四个活动都抽空来参加,还发了言。 当时,滨海塞纳省省长说的一句话令周令飞印象深刻。他说:“大师对话是一种‘伟大的创举,让我们的心灵瞬间靠在一起。”周令飞觉得,有这句话,一切的不容易,都值了。 “大师对话”迎来十周年。“十”代表圆满,可周令飞不这么想,他说,“十”并非句号,而是分号,“大师对话”并不会因此而停止,就像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长河一样,永不停歇,也不会停歇。 和十年前相比,外国对中国、对中国文学、对鲁迅的了解有所提升了吗?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周令飞不敢确定,但他觉得,只要一直在路上,主动“伸手”和别人交朋友,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哪怕每次交流都是从零开始。但有了“大师对话”这十年的积淀,就有了与对话国平等交流的“金钥匙”和“金名片”。 现在,周令飞正在想如何提升“大师对话”的广度和深度,将“握手”变为互访,最后成就世世代代的友谊。 最近,他和团队正在策划“跟着鲁迅游中国”,希望邀请各国的大师到中国来,循着鲁迅的足迹、作品,进行深度文旅交流。他还把目光放在了各国年轻人的身上,新编单口故事《鲁迅先生》,并打算将其翻译成各国文字,把鲁迅以通俗、易懂、好听的方式讲给中外年轻人听。 今年,周令飞70岁了。他仍然坚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旗帜,能以一个大师,带动一批大师的方式,将中国文化的影响,扩散到全世界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完) 【编辑:陈文韬】
香港特区政府早前启动“开心香港”活动,希望刺激本地消费和经济。第三场“开心香港”美食巿集将于6月3日至4日在观塘海滨举行,市民继续可免费入场。
中新网北京5月7日电(记者上官云)身穿一件中式褂子,脚踩一双老布鞋,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最近出现在人们眼前的陈佩斯,温和而又低调,声音和年轻时比几乎没有变化。只有脸上的皱纹和花白的胡子在告诉人们,岁月流逝,当年的“陈小二”也老了。
加冕仪式持续约两小时。13时许,国王和王后乘坐有260年历史的黄金马车,沿着来时的路线返回白金汉宫,沿途不时向在雨中等候的人群挥手致意。威廉王储携凯特王妃与三名子女,乔治王子和路易斯王子以及夏洛特公主随队参加“加冕游行”。
全球经济“凉热不同”中国经济活力亮眼
以文旅之笔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今年以来,南浔区菱湖镇千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量身定制清廉文化墙,将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廉洁承诺书、创无“红包”医院、谢绝医药代表进入诊疗区等公示牌放在社区走廊、入口等醒目位置,从站长到社区责任医生,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廉洁行医承诺书。“评价细则将清廉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细化分解成了一项项具体内容,我们对照执行,心里有了一本‘清楚账’。”千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关负责人说。
编者按: 5月14日,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在山东潍坊举行,今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是“技能:让生活更美好”。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到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更加“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在职业教育活动周举办之际,本报推出特刊,聚焦职教战线近年来取得的成效,展示我国职业教育的风采。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在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一周年之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工作推进会、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在山东潍坊举行。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推进会上指出,要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统筹推进基础研究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也要把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大部署落实到位。怀进鹏强调,面对科技、产业和教育范式变革,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祖国母亲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历史机遇,为经济社会持续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贯彻落实新职业教育法,需要中央与地方联动,需要社会各界参与。在多部门的协同下,在职教战线的共同努力下,职业教育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变得“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打通“断头路” 构建“立交桥” 为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贯通,打通“断头路”、构建“立交桥”,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作了针对性的规定,明确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是首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山东省中职示范性学校,长期以来,他们先行先试,拓展中职学生向高等教育流动路径,深化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的融通融合发展。 在新的职业教育法实施后,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努力做好“通”这篇大文章。 校长孙中升介绍,自2001年起,学校就探索实施中职与高职“三二连读”衔接培养,探索五年制贯通培养。 后来,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又承担了首批山东省“3+4”中职本科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与本科院校潍坊学院对接开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2014年新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与聊城大学合作试点。十年来,学校已有近700名学生通过这一路径升入本科院校。孙中升欣慰地表示,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后各方面表现优秀,发展后劲十足。 要让学生有学可升,也要让学生能够转换跑道。2012年起,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设立职教高考班,打破了中职和普通高中不能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壁垒,接受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学生转入学校就读。 “通”的触角也延伸到了附近的中小学。孙中升介绍,学校设立校园开放日,定期组织中小学生进校园进行职业体验活动,也派教师定期到初中学校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题讲座等。2023年4月,学校被认定为潍坊市首批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 “我们必须快速发展高质量、大规模、高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孙中升说,党和国家已经把职业教育作为实现国家强盛的重要领域,职教人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多措并举,切实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校企深度合作 共赢共享成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但是,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不深不实成为痛点、堵点。 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以“产教融合”一词取代了原职业教育法中的“产教结合”,除此之外,新职业教育法还包含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奖励、实行税费优惠等激励政策,真正从法律层面让企业参与不难、参与有利。新职业教育法还明确了行业和企业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责任,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55年,是“中国第一只手表”的诞生地;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天津轻工学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是其重点建设专业。两者携手,围绕模具,奏出创新曲。 2019年,天津轻工学院和海鸥表业集团合作建设了精密模具产教融合工程实训中心,围绕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在天津海鸥手表厂内建设“超高精度加工应用技术工程实训中心”;2020年,双方继续合作,引进高精度高速数控加工中心和超高精度检测设备,在机械加工和检测领域达到μ级(微米级),完成新型号表芯模具核心零件加工任务,同时集团作为“厂中校”,还承担了模具专业工程创新班的实践教学任务和职工技术培训任务。 天津轻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周京总结,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协同创新、技术与产品推广和员工培训中心,将其发展战略融入学校专业规划。新职业教育法实施以来,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学校和政府也在设备、经费、制度上提供保障机制,实现校企协同发展,共赢共享发展成果。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在于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据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积极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工作,目前,已认定了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各地培育了46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一大批行业组织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 抓住课程“牛鼻子” 守好课堂主战场 落实职业教育法,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水平。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工巧匠,是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雁平指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高质量课程。当前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中,还普遍存在课程内容难以紧跟技术发展、教学实施脱离工作过程、教师能力难以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等问题。 近年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国家战略,紧跟产业技术变化,更新、 重构课程内容,通过更新技术实践、工作过程、任务驱动三大课程设计理念,创新模块、项目、任务、案例四维课程结构,建设企业项目、服务项目、竞赛项目三类课程资源,形成了“343”课程整体开发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张雁平将这一模式总结为——抓住课程“牛鼻子”,守住课堂主战场,盯住教师主力军。 职业教育的课程,也要借助数字化的翅膀腾飞。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全国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基地建设项目,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开发实训资源,利用虚拟现实版的机械博物馆,针对电动工具、农机等区域特色产业开展产品的虚拟认知与拆装课程,将VR技术引入机械产品设计、验证、展示等教学环节,促进科研成果孵化。 职业教育要修炼内功,才能真正成为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的教育类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2022年底,中央办公厅、祖国母亲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也集中体现了党中央、祖国母亲部署职业教育改革的新主张、新举措、新机制。 我国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了卓越成就。职教人的话掷地有声:“中国职业教育没有理由不自信,没有理由不坚定自信。”(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于晓】
天开高教科创园科创企业负责人 张振杰:就是这个仪器的共享,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作为这个初创企业的话,就是很多仪器没有办法买那么全。
责任编辑: 吴郁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