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前后,非亲戚不收彩礼的风气从屏山镇长溪村向周边扩散;2008年至2011年,联系不密切的亲戚也不再收礼,从县城向全县辐射;2021年后,全县绝大部分地区所有客人都不再收彩礼。
赵俊岭的日记本里,记满了村民的一件件完成的和未完成的小事。扎根基层,就要俯下身子,要干就要在每个春夏秋冬里拼尽全力,这是他的座右铭。秉着这样的初心,他一直这样做着。
和谐温馨的生活家园让居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同事们常说,百姓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就是我们深耕的一亩田。我们相信,用心浇灌,定有收获。
(经济观察)中国十举措规范房地产经纪服务 释放哪些信号? 中新社北京5月9日电 题:中国十举措规范房地产经纪服务 释放哪些信号? 中新社记者 庞无忌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房地产经纪服务的意见》。该意见明确了加强从业主体管理、明确经纪服务内容、合理确定经纪服务收费等10个方面的监管措施。 分析认为,此番房地产经纪行业新规释放三方面信号。资料图:空中航拍福州江滨楼盘。(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其一,中国房地产市场步入“存量时代”,主要覆盖二手房市场的房地产经纪服务开始成为楼市政策调控的重点之一。 空白研究院院长杨现领认为,此番出台的新政并不是一个打压房地产经纪行业的政策,而是旨在促进行业的规范发展。这也是多年来,官方监管层面对经纪行业从业者、收费、服务内容等进行的一次比较完整的表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政出台的一大背景在于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渐步入“存量时代”。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一二线城市积累了规模庞大的存量住房,二手房交易占比逐渐增加。以北京、上海为例,近年来京沪的二手房成交量占当地住房市场总成交的比重已超80%,大量的二手房成交依赖中介提供居间服务。所以,房地产调控的重点也需要逐渐从过去的调控开发商转向调控开发商和中介公司并重。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房地产存量时代要盘活存量、带动增量,促进良性循环,这就需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特别是当下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已被打破,购房者对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隐性成本”更为敏感,交易周期、中介费用等交易成本成为市场良性循环的最大障碍之一。此番发布的新规就是“剑指”这些问题。 其二,整治房地产经纪服务乱象,降低二手房交易流转中的“非必要”成本。 新规的十条举措中,有三条涉及经纪服务的收费问题。例如:新规提出,房地产经纪机构要合理降低住房买卖和租赁经纪服务费用。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房地产经纪机构,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不公平高价收取经纪服务费用。同时提出,严格实行明码标价。 张大伟坦言,当下的确不少中介机构拉长了产业链。从二手房出租、买卖到信贷,部分中介机构利用规模优势提高收费、延长收费,变得越来越像金融机构。还有一些中介机构利用独家房源等,变相垄断,排除购房者选择其他金融机构的可能性。新政策针对这些乱象都提示了规范的要求。 李宇嘉也表示,买房等大宗交易,民生属性强,但很多中介利用信息不对称、交易专业性等,将非必要的收费夹带其中,比如过桥融资、按揭费、担保费等等,给居民买房带来额外负担,而且服务事项并未明码标价。此次发布的新规有专门针对这些乱象的规范和要求。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指出,需要看到新政没有对费率进行直接管制,为房地产中介这种复杂行业的处理提供了新思路,兼顾健康发展与底线管理,没有“一刀切”。 其三,分档定价、双边收费或成二手房交易服务新模式。 新规明确提出,鼓励按照成交价格越高、服务费率越低的原则实行分档定价。引导由交易双方共同承担经纪服务费用。 杨现领表示,平均来看,中国二手房买卖交易的中介费率不足交易总价的2%(美国为6%,日本为5%),已经是全球收费较低的国家之一。但购房者仍然感觉到负担大,其原因在于其他国家主要是卖方支付绝大部分中介费或全部由卖方支付,而中国是买方承担几乎所有的中介费和相关服务费。因此,该政策明确指出,鼓励双向收费和衍生服务单独收费,这有助于降低买方负担。更重要的是,卖方付费会促进行业的规范,抢单、返费等不规范不透明的收费乱象将得到一定程度净化。 郭毅也认为,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双边收费或许会成为未来平衡服务质量和从业者服务收入的“解法”,带动行业新格局形成。 针对分档定价,郭毅说,此举将定价权交还给市场,服务费用分段公示,让交易双方可以按需选择,有利于促进大型品牌经纪公司提供更高品质、更具特色的经纪服务,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完) 【编辑:李季】
21岁那年,张卫民来到北京西城区金融街保洁队(现北京建融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当了一名清洁工,没想到,一干就是24年。
公交上抓小偷的警校生被记三等功沈阳5月16日电 题:专访画家周国军:追寻丹青澄怀 绘就世象万千 记者 刁海洋 “使情怀高尚起来,才会有精神与自然万物相生相溶的可能。这也是谓之澄怀的过程。”中国著名画家周国军在作答如何在丹青挥洒间心怀澄静时如是说。 近日,周国军的120余幅中国画作品在辽宁美术馆展出,并持续受到广泛关注。记者在展览期间对周国军进行了专访。连日来,“丹青澄怀·周国军中国画作品展”在辽宁美术馆展出。图为观众在画作前驻足观看。 于海洋 摄 从艺50载积淀至深体悟 周国军1954年出生于辽宁省凤城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从事中国画创作近50载,作品以人物画和山水画为主。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美术大展中获奖。其中,《欢乐的高原》曾于2000年独得国际水墨画大赛金奖。周国军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艺术基金评委。 近50载从艺经历让周国军对于中国画有着至深体悟,对于中国画特点的总结也有独到见解。他在画展的自序中写道,好画品评标准至少有三:一是我有我法,二为品高格雅,三乃至难至深。 在周国军看来,“我法”即个人风格,每一位从艺者都是跟随着先贤大师们的一座座高峰的指引前行,同时又在时刻寻找属于自我的坐标。永不停步,坚持个性探索,才能做到“我有我法”。而艺术品格则是中国画的高层次追求,具有东方哲学内涵与美学精神合一的特性。所谓“至难至深”,则是技法上的,这是艺术精品的终极要义。他说,“在艺术创作的路上跋涉,需要苦人所不愿苦,终生克难方能有所成就。”连日来,“丹青澄怀·周国军中国画作品展”在辽宁美术馆展出。图为展出作品《湖水清清》。 受访者供图 终生追求饱满浑厚的形式美感 在周国军的人物画创作中,藏族题材占据一半。多年来,周国军多次前往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体验生活,收集素材。藏族同胞那种虔诚与质朴让他难忘,当地的建筑与服饰也符合他对于雄浑大气的审美追求。 周国军的画作始终聚焦普通人,以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藏族同胞的生活情景。他画过青藏线上骑摩托车的藏民、朝拜的信众、放羊的老者......透过他的画作,观赏者可以领略雪域高原独特的风光,自然的美感纯净且浓郁;可以感受到当地生活的特有风情,民风乐观积极。 他表示,作为画家,重要的是画什么和怎么画,而藏族题材满足自己对形式美感的终极追求。这个题材一画就是二十多年,并且常画常新。从一开始的具象,到中期的意象,再到抽象,藏族题材已成为周国军作品中最具个人标签的部分。连日来,“丹青澄怀·周国军中国画作品展”在辽宁美术馆展出。图为参展的获奖作品《欢乐的高原》。 受访者供图 在大山大水中构建秩序与韵律 无论人物画,还是山水画,周国军的笔触都是雄浑有力、饱满大气的。这种大开大合的艺术审美注定把他的视线引入到大山大水之中。据周国军自述,他喜欢山高水急、气势恢宏的动人场面,这与他个人的志性与情怀有关。高山流水皆为内心写照。 此外,周国军还非常注重画面的秩序与韵律。他表示,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透视感,是平面的,但中国画也有主次和秩序。一幅画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作者最想表达的意象,其他意象随后分层次抵达,这样在观赏者心中自然而然便形成了主次。 至于韵律,周国军把绘画和音乐进行了类比。他说,如果欣赏一幅画和一支乐曲有什么相同之处的话,那么二者一定都给人以不同的韵律感。正如乐曲的韵律不会一成不变一样,画作也应该高低起伏,明暗相间,点线面的组合要具备形式美感。他说,“计白当黑,留白抑或是不留白都非常讲究,所有要素需相得益彰。”连日来,“丹青澄怀·周国军中国画作品展”在辽宁美术馆展出。图为观众在画作前驻足观看。 于海洋 摄 为艺传承笔耕不辍 眼下,周国军一方面保持高昂的创作热情,另一方面也在为艺术传承积极贡献力量。2018年,周国军在辽宁省丹东市新区灯塔山公园内出资修建了一个艺术馆。该馆占地四亩,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当地一处集艺术展示、学术交流、艺术咨询、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公益性文化平台。连日来,“丹青澄怀·周国军中国画作品展”在辽宁美术馆展出。图为周国军接受记者专访。 于海洋 摄 周国军说,全社会应更加重视弘扬传统文化,推动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画家,他有责任将自己的艺术造诣传递给后来人。这座承载着他传承之心的艺术馆他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周国军说,“时光匆匆,不知老之将至,虽奋力前行,然步属艰辛,总不得满足。扪心自问究意有那件作品能自我满意,更不要谈什么惊世骇俗了。面对心中的远方,天地悠悠,艺途漫漫,吾将笔耕不辍,永无终点。”(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电 (记者 李纯)中国国防部29日举行例行记者会,新闻发言人谭克非表示,美方是当今唯一仍然拥有库存化学武器的国家。中方希望美方兑现有关承诺,以实际行动展现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诚意。 有记者问,《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第五次审议大会近期在荷兰海牙召开。美方称拟于今秋前完成销毁本国化学武器库存工作。请问发言人有何评论? 谭克非指出,《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是全球安全治理的重要支柱。销毁化学武器是公约核心目标,也是缔约国应尽的最主要义务。按照《公约》规定,库存化武销毁应在《公约》1997年生效后10年内完成,化武销毁一再延期,严重阻碍《公约》“无化武世界”崇高目标的实现。 谭克非说,《公约》生效26年来,全球99%以上的库存化武已完成销毁;8个宣布库存化武的国家有7个已完成销毁。美方是当今唯一仍然拥有库存化武的国家。中方希望美方兑现有关承诺,以实际行动展现履约诚意。 谭克非也表示,同时,与全球库存化武销毁接近完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销毁进程严重滞后,销毁计划已多次逾期。中方敦促日方增强紧迫感,加大投入,早日、干净、彻底消除日遗化武毒害。中方希望禁化武组织和国际社会对日遗化武问题加大监督核查力度,推动加快销毁进程,为建成“无化武世界”扫清障碍。(完) 【编辑:陈海峰】
中新社北京5月11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丛亮11日在祖国母亲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应急条件下的粮食保障直接关系民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目前,中国基本建立了涵盖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等全链条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到2022年底,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584家、应急储运企业4846家、应急配送中心3542家、应急供应网点56495个。应急加工能力每天可达到164万吨,能满足全国人民两天的需要。丛亮表示,应该说,新冠疫情对粮食安全的现实考验,给全社会上了一堂深刻的“警示课”,再次凸显了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丛亮指出,当前,中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表现为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完备,应急保障资源布局还不平衡,现有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资源有效利用还不够充分。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构建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广、管理精、调运快的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丛亮强调,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粮食应急体系。推动尽快完成《国家粮食应急预案》修订,指导地方完善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管好用好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应急保供的积极性。 二是补齐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短板。充实网点数量,推动网点全面覆盖,补齐县级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短板。坚持极限思维,持续提升大中城市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加强粮食加工能力区域协作、城市粮食供应预案制定和应急演练。聚焦特殊地区粮食应急保障弱项,加快构建多元化粮食储备体系,夯实应急保供的物质基础。 三是做好重点任务落实。丛亮说,要指导各地科学构建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加快实施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国家与地方粮食应急保障资源优化整合,形成粮食应急保障工作合力。(完) 【编辑:邵婉云】
高平市投资促进中心主任崔杰表示,高平市将聚焦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不锈钢制品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和台湾产业园“五个园中园”,延链补链强链升链,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发挥基金引导扶持产业作用,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扶持招商引资项目开辟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