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图片新闻

“影像中国”:镜头记录时代变迁 摄影沟通古今世界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邓寅明 2023-06-09 01:30:07

 

从湖北武汉来渝旅游的王明(化名)4月29日晚抵达重庆后,在出租车上客点,面对排成了长龙的队伍,他听信了在周边揽客人“上车就走,打表计费”的话。没想到导航显示仅需26元的车费,硬生生跳到了80元。

今年以来,我国M2和人民币存款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引发市场关注和讨论。  根据人民银行最新披露的4月金融数据,截至4月末,M2、人民币存款均同比增长12.4%,分别较上年同期高1.9个、2个百分点。相较而言,同期通胀指标等宏观数据却明显偏弱。  对此,笔者认为,近期M2和存款增速较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必过度担忧。  首先,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复苏初期,M2和存款的较快增长很大程度正是宏观政策适度发力、市场主体行为变化的体现。  近两年来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叠加,为了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金融体系加强了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随着稳增长一揽子政策陆续实施,配套资金先行到位,相应表现为金融数据领先于经济数据。  具体到存款数据方面,当前经济恢复内生动力仍待稳固,居民和市场主体消费和投资信心在逐步恢复期,疫后实体经济的生产流通传导、消费需求等恢复仍有时滞,经济循环阻滞摩擦未消,也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市场主体的货币持有量和预防性储蓄存款上升。  同时,理财等资管产品资金回到了表内也推升了M2和存款高增。随着我国市场化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不断理顺完善,理财打破刚兑、净值化后,与存款利差也趋于收窄,企业和居民理财资金回流为表内存款。这进而导致了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M2增速较高。一季度末,资管产品直接汇总的资产合计94.7万亿元,较年初减少1.6万亿元。  其次,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也是M2和居民存款保持较高增长的重要因素。  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企业投资扩大、居民消费增加、经济体量增大都会带来货币需求的上升。过去十年来,我国M2年均增速为10.6%,与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1-2个百分点,合理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货币需求有。  此外,在经济转轨阶段,我国货币增长受金融深化过程的货币化影响,除GDP增长外,资产价格的大幅变化吸纳了货币增长,使得通胀水平能够基本保持稳定。  再次,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结构特点和统计口径等因素客观上造成了相关指标高增。  与欧美发达经济体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不同,我国以银行等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和长期居民保持高储蓄的习惯,使得货币和存款需求较其他经济体更大。  统计口径方面,美欧对存款纳入M2统计或有金额上限、或有期限方面的要求,我国则没有类似限制,M2口径也相对较大。  总体上,从中长期看,经济平稳增长、物价稳定是检验货币增长是否合理的标准和关键。过去十年我国实际GDP年均增速为6.2%,CPI年均涨幅在2%左右。我国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保持基本匹配,实现了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的优化组合。  近一段时间M2增速与通胀和经济增速间存在一定缺口,主要是政策效果显现、需求恢复存有时滞所致。从最新数据看,3-4月住户存款同比多增额较1-2月已明显收窄,4月末M2增速也已较2月高点回落0.5个百分点。这也与人民银行《2023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结论相印证。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0%,比上季减少3.8个百分点,预防性储蓄动机有所下降带动了M2增速环比下行。另外,由于近期资本市场稳定、理财产品净值回升,居民投资理财意愿逐步恢复,部分存款流向资本市场、理财市场。  下一步随着疫情影响进一步消退,物流、人流进一步畅通,消费场景加快拓展,消费和投资意愿回升,加之更多配套政策和改革措施积极落地,前期积累的预防性储蓄有望逐步释放为实际的消费需求,进一步转化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当然,要实现上述目标,仍有赖于多重政策、多方主体的协同配合。一方面,就宏观政策而言,应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可持续性,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既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又坚持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巩固拓展经济向好势头。各项宏观政策、产业政策要有效提振居民和企业信心。在居民端,要通过稳就业、提收入、优化收入结构、拓展消费场景等综合手段稳定预期;在企业端,既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稳定民企预期,又要积极推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升级,用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形成复苏的良性循环,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金融时报APP) 【编辑:李岩】

有网友感慨表示,自己曾经在卷和躺之间摇摆,摸爬滚打的这几年,深感被掏空的疲惫,但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所以就选择各退一步,看开之后步入“小挣”,降低恐慌焦虑,发现慢慢的积累更适合自己,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也有网友表示,自己以前做什么都拼尽百分百的力,一旦求而不得,整个人都很沮丧和失败,如今只使70%的力,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就很满足,而剩下的30%还可以去追求更多的选择。

“影像中国”:镜头记录时代变迁 摄影沟通古今世界

 

成都5月27日电 题:在废弃厂房作画 “90后”彝族画家让沉睡厂房变画廊  作者 祝欢  在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有一处废弃的厂房,斑驳的红墙诉说着岁月的痕迹。推开大门,里面却别有一番天地:偌大的厂房各处都挂着“90后”彝族画家耍惹石主的作品,阳光透过屋顶天窗和墙上的玻璃窗射入,耍惹石主的作品置身其中,与周遭的环境融合得如此恰当。视频:“90后”彝族画家:在废弃厂房作“大画”来源:中国新闻网  1992年出生的耍惹石主高中开始学画,进入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之初,耍惹石主就热衷于“大画”。耍惹石主曾在上海、成都举办个展《胚衣》《我的,动物,该,如何?》《蒙格》,并参与若干群展、双人展等。专程从浙江丽水前来观展的绘画爱好者江峰。 王磊 摄  研究生毕业后,耍惹石主也从事过美术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创作。“我个人还是希望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创作就是没有上限的,是一个很广阔的空间,可以不断突破。”耍惹石主表示,自己更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  在耍惹石主看来,画“大画”源于习惯性和本能性,“我觉得大画不是一个架上的绘画,也不是一个方寸之间的绘画,是一个可以无限拓展的、没有边界的画。”  2020年,耍惹石主经过朋友的介绍相中了这处废弃厂房。从此便开始了自己潜心创作的日子,每天早上七八点起床工作,晚上天黑后收工休息。“我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日复一日,他在这个巨大的画室里以水、油、胶为介质,通过油画、丙烯、漆等综合材料,泡、喷、泼、刷、刮等手段操控画面,创作出了几百幅画作。  耍惹石主最重的一幅画在这里诞生。从2021年下半年耍惹石主便开始创作这幅通过描绘族群中生命个体与个体之间交织的场面,来表现身体与身体之间的韵律和能量的作品。“最初买回来的画布有200多公斤重,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否定和质疑,因此对画也进行不断地覆盖和重塑。”这幅画大约有1吨重,足足集结了50多个人的力量,才用滑轮将它挂起来。  最大的画有864平方米、最长的画有60多米、最重的画达1吨左右……除了常规的作画工具,耍惹石主还会将扫把、拖把等都作为作画工具来进行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也不断尝试打破自己的惯性,构建有辨识度的作品。  如此大幅的画作,保存起来必然是一个难题。“每个物品都有自己的寿命和保质期。有人来收藏、有商业价值是一种保存;用手机拍下来也是一种保存。”在耍惹石主看来,自己更倾向于创作的这个过程带来的快乐。耍惹石主在自己的画室忙碌着。 王磊 摄  耍惹石主有不少的创作灵感和题材来自彝族历史文化以及过去在家乡的生活体验。固定在空中、放置在展架上、挂在墙上……日前,耍惹石主将三年来创作的大小画作,在厂房的空间里展出,让沉睡的厂房变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廊,吸引了近两千人前来观展。  “看到了石主老师画,我感到无比的震撼,在他的作品里能看到更多‘野’的东西,我也特别羡慕石主可以拥有这么大的画画地方,完全沉浸在他个人的世界里,我觉得这在当今这个社会上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情。”专程从浙江丽水前往金堂来观展的绘画爱好者江峰希望,自己回去以后也能这么自由的创作。  展览也给耍惹石主带来了很多灵感。“对于画作的呈现我是不太局限于方式的,可以在大街上,可以在室外,可以在厂房内。”耍惹石主表示,自己接下来会抓紧每分每秒,尽量多画,让自己的作品能在更多城市展出。(完) 【编辑:王祎】

中新网北京5月10日电(记者 李金磊)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2022年平均工资数据。  无论是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在私营单位中,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第一的都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下降。202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门类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2022年平均工资公布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比2021年回落3.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  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长3.7%,回落5.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  城镇单位是指城镇地域内从业人员在5人及以上的法人单位,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就业人员工资是指单位就业人员领取的由本单位发放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和各类津补贴,以及单位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基金及住房公积金等。2022年城镇私营单位分行业门类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IT业平均工资最高  中新财经注意到,2022年,无论是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在私营单位中,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均为技术含量较高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独领风骚,在各行业中为最高。  城镇非私营单位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平均工资达到220418元,突破22万元。城镇私营单位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平均工资达到123894元。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解读称,受人们对互联网学习、工作、社交和网络购物需求量较大等因素影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类单位平均工资分别增长9.4%和8.1%。  房地产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下降  在19个行业门类中,有18个行业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保持增长,只有房地产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下降。  数据显示,城镇非私营单位中,房地产业年平均工资为90346元,下降0.9%。城镇私营单位中,房地产业年平均工资为56435元,下降3.2%。  金融业平均工资增速最高  从平均工资增速来看,金融业平均工资增速最高。  数据显示,城镇非私营单位中,金融业年平均工资达到174341元,增长15.6%。城镇私营单位中,金融业年平均工资达到110304元,同样增长15.6%。  王萍萍解释称,这主要受行业结构调整、减员增效等因素影响。以城镇非私营单位金融业包含的四个行业大类为例,货币金融服务业(主要是银行等)、资本市场服务业(主要是证券基金和投资公司等)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工资水平较高,分别为21.6万元、45.2万元和42.3万元,平均工资增速分别为6.1%、2.4%和6.7%,而保险业的平均工资较低,仅为9.1万元,其增速却高达19.1%。  王萍萍指出,保险业平均工资增速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水平较低的保险代办员在2022年大量减少,使保险业就业人数减少近23%,工资总额减少8.2%。低工资保险业就业人员的减少是金融业平均工资水平变化较大的主要原因。  平均工资东部最高,东北最低  分地区看,无论是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中,工资水平都是东部最高,东北最低。  从城镇非私营单位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3.3万元、9.0万元、10.1万元和9.0万元,分别增长7.1%、5.8%、6.1%和7.6%。以东部为1,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平均工资之比为1:0.68:0.76:0.68,2021年为1:0.69:0.77:0.67,东部与东北地区差距缩小0.01,与中部、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所扩大。  从城镇私营单位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年平均工资分别为7.3万元、5.3万元、5.6万元和5.0万元,增速分别为4.7%、1.5%、2.8%和3.7%。以东部为1,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平均工资水平之比为1:0.73:0.76:0.68,2021年为1:0.76:0.78:0.69,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差距有所拉大。人民币资料图。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理性看待个人工资与全国平均工资的差异  对于个人工资与全国平均工资的差异,王萍萍解释称,由于所处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类型不同,单位之间的工资水平有时会存在较大差异;在同一单位内部,由于就业人员所处岗位不同,工资水平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当前的工资统计使用分组数据反映不同地区、行业、单位类型的工资水平,以及地区内、行业内不同岗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  王萍萍指出,平均工资数据可以让我们了解劳动力市场中相应就业人员大致的工资水平。但是,由于单位效益不同、个人具体情况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相同行业、相同单位类型和相同岗位的就业人员,个人工资水平之间仍会存在一些差异。  王萍萍表示,总之,由于种种原因,具体到个人的工资水平和增速,可能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增速差别较大,这需要从行业、地区、单位类型、岗位以及单位经营状况和个人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全面分析,理性看待。(完) 【编辑:唐炜妮】

(责编: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