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省运会开幕式场馆,云南玉溪高原体育运动中心的主体育场可容纳1.3万名观众,能承接大型演出和各类大型田径、足球赛事。据介绍,目前场馆运营方正组织承接各项比赛和集训。
他工作和生活的房间约十来平方米,进门右边有一书架,摆满书籍,往里有一张电脑桌,上面放着一台电脑,紧挨着那张狭长的铁木床,刚好够身高一米八五的他躺在其中。
营造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创新生态
有店家直言,为了不显得寒酸,“人情上过得去”,节日期间豪华包装的水果一直有销路。“会有顾客觉得太贵,但总是咬咬牙就买了。”
西安5月22日电 (记者 阿琳娜)西安博物院原创展览“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22日正式开展。展览共展出西安博物院院藏唐代精品文物175件(组),包括陶器、瓷器、金银器、玉器等,这些精美的展品不仅展现了唐代文化艺术的时代特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展览正式开展。 田进 摄 展览深挖文物价值,创新表达方式,策展灵感来源于西安博物院院藏明星文物——唐代三彩腾空马,以马背上的西域少年为原型,演绎出一位沿丝绸之路而来,前往长安寻梦的蓝衣少年角色。通过蓝衣少年在大唐长安游历所见、所闻、所感,围绕“长安市”“长安寺”“长安郊”“长安居”四个集中化的场景单元,以“大唐金市”“胡姬酒肆”“禅茶之风”“百戏杂技”“狩猎出游”“水边丽人”“宅居庭院”“陈设器用”八个小节,勾勒出唐代世俗生活百态,描绘出长安人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图为展出的精美文物。 田进 摄 展览在空间表达上将文物展品与半实景化场景相互交融,辅以国风手绘插画、复原舞蹈动态展示、互动体验、多媒体交互等多种方式,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移步换景,跟随蓝衣少年重回盛唐时光,共同体悟一段长安文明。图为展出的精美文物。 田进 摄 展览期间,西安博物院将举办多场学术讲座,对展览进行深入解读。配合展览开展系列社教活动,包括沉浸式展演、“来自大唐的信笺”公众体验活动,以及有关丝绸之路、大国工匠等主题的互动课堂,让公众更为全面地了解展览主题,丰富博物馆教育模式。图为展出的精美文物。 田进 摄 此外,以主展文物三彩腾空马为设计核心的文创丝巾“机车马”,融合展览元素与敦煌壁画元素创作的手绘明信片等文创产品也将同步推出。(完)图为展出的精美文物。 田进 摄 【编辑:刘欢】
上市将近29年的*ST泛海,正在面临面值退市危机,截至5月5日,公司股票收盘价0.90元,已连续12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根据上市规则,若*ST泛海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ST泛海将被终止上市交易。
袜机增加、发货上升、用电攀高——吉林东北袜业园迎首季“开门红”
北京5月15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获悉,该院将联合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举办第三届“云边协同大会”,并将在会上发布多项研究成果。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协同发展云服务与边缘计算服务”。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等专家学者看来,经过多年发展,云计算、边缘计算整体产业和生态日趋成熟,已成为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支撑,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协同发展能够最大化体现云边计算的应用价值。 专家学者提醒,云网边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挑战。为此,既需要切实推进云服务与边缘计算服务的协同发展,完善云边协同产业上下游生态建设;也需要持续推动技术与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快云边协同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更需要加快完善云边协同标准体系,积极引导云边协同产业健康发展。 据知,相关研究团队将在本届大会期间发布《边缘计算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分布式云行业实践指南(2023)》等成果,以及分布式云、可信边缘计算、AloT云边端平台年度评测结果等。此外,大会期间还将展示公布2023年云边协同领域案例集,并正式启动2023云边协同领域创新生态计划。 中国信通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云边协同大会”以“云智物联,边筑算新”为主题,设有一场开幕式及主论坛,分布式云、边缘计算、AIoT平台三场高峰论坛,以及多场专题报告。与会者将聚焦分布式云(算力)、边缘计算、AIoT平台等前沿焦点展开研讨。 这位负责人称,此举旨在深化产业协同开放合作,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全面推动云边协同应用建设走深向实。 此前,中国信通院曾发布“分布式云与云边协同标准体系”,引导云边协同产业规范化发展。2021年,该院还牵头成立云边协同产业方阵,并依托方阵组织开展了包括标准、评估、“云边X”计划在内的多类云边协同项目。(完) 【编辑:刘阳禾】
记住这25句话,10天后见证奇迹!
一季度消费加速回暖需求与市场正实现“双向奔赴”
滴水穿石的决心和毅力,才能换来聚沙成塔的创新突破。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多个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国网烟台供电公司青年员工韩天麒、孙健、吴庭吉自发组建Rpa数字机器人创新开发工作室,闯出一条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新路。 Rpa是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简称。可以把它理解为“虚拟机器人”代替人工的一种方式,也称之为“数字员工”。Rpa机器人通过模拟人类行为及融合现有各项智能自动化技术,按照既定规则代替人工完成周期性、重复性劳动。 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项编程语言,其内容让人既有挑战陌生技能的紧张,更有对未知探索的兴奋。韩天麒、孙健、吴庭吉自费购买网络教学课程以及书籍,从零开始自我加压。 “在if条件判断、循环应用里,咱们一定要注意该元素的刷新条件。”“针对流程象限评估法,咱们得把握好投入产出比以及流程复杂度两个维度。”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成立学习小组,经常一讨论就到了凌晨。结合自己的营销、运检、供电所管理等专业知识,他们边学习、边讨论、边消化,从一个小应用开始尝试,逐步实践到更广阔的专业中,同时还拓展学习了EXCEL的VB编程知识。 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研究,Rpa数字机器人开发工作室的人员知识储备都有了质的飞跃,累计自学了“黑马Rpa学习管理”“Rpa之代码编程”“UiPath Rpa开发”等3项网课、9本书籍,韩天麒考取了Rpa高级开发工程师,孙健、吴庭吉考取了中级开发工程师。 在实际应用中,韩天麒、孙健、吴庭吉沉入基层一线做需求调研,发现工作重复性大、耗时低效等薄弱点主要集中于数据集成、电费分析等方面。对此,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开发出数据远程采集巡检等21项自动化业务场景,通过先进数字化、自动化技术,以 “数字员工”技术作为有力的解决方案,经过灵活快速部署,在极短的时间内带来显著的效益。他们还结合大数据、AI等技术形成“超级自动化”工具,在电力信息、供应链等专业应用,助力基层减负,实现企业赋能。 为促进Rpa技术在烟台电力行业的推广,Rpa数字机器人创新开发工作室于2022年面向烟台供电员工开放,针对不同水平层级的学员,组织基础入门、技能进阶、赛级提升三个级别的线下集中培训4期,并组建烟台电力Rpa技术交流群,通过线上形式继续开展技能教学,解答各公司在Rpa开发与部署应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协助各县市区供电公司组建自己的Coe(机器人卓越中心)团队与工作室,推进本单位数字化供电所创建与数字化转型工作。 天道酬勤。2021年9月,在山东省电力公司营销专业流程机器人(Rpa)应用竞赛中,该工作室获优秀成果奖。去年5月,工作室作为中国信通院Rpa技术开放沙龙电力行业专场活动嘉宾,通过云大所平台,面向全国智能自动化开发企业及用户,进行Rpa与电力业务融合方面的实施经验分享;7月获中国信通院Rpa产业推进方阵智能自动化商业案例挑战赛决赛银奖;9月通过Rpa校园平台“寻坊园丁”专栏,向深圳大学在校生讲解Rpa在学习及生活中的创意化实施;10月获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通讯员 孙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葛成】
这些培训机构将目光瞄准择业过渡期的年轻人、全职妈妈、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打出低门槛、高回报的诱人广告招揽学员。但实际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副业培训”套路重重。有学员高价购买的课程内容质量低劣,有机构不断诱导学员购买软件和设备,还有机构宣传“不过退费”,但后续却不履行退费承诺。
“通过智慧管理,能够直接和景区周边现场的执法人员取得联系,及时帮助游客解决问题。”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科技教育处处长施峰说,未来会整合苏州文化、景区历史、景点特色等内容,让游客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笔离岸人民币债券在澳门成功发行
本次大赛面向全球征集可落地、可推广的优秀文创产品,从事设计、研发、生产的各类中外企事业单位、专业机构、学校师生、设计师、工艺美术师、手工艺设计者、妈祖信众均可参加。
SexyTea是否违规?茶颜悦色英文名被指打擦边球
中新社上海5月15日电 (记者 庞无忌 刘文文)红砖、灰墙、石头门框、分格的木质窗扇……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的张园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种类最多的石库门建筑群。 中新社记者日前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媒体采访团走进张园。初夏季节,这里游客如织。迪奥、古驰、路易威登、江诗丹顿等国际时尚品牌精品店、体验馆吸引了许多追求摩登的年轻人。 百多年前,张园也曾是上海时尚生活的代名词。这座旧时的私家花园自1885年向公众开放后,一度成为上海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赛花会、拳王擂台赛、赈灾义演、筹款园会、时髦展览等各种活动使得张园成为彼时当地人接触西方文明的“潮流前线”。之后,这块土地被划分为28块,建造各类建筑。 作为上海首个保护性征收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去年年末,率先完成更新改造的张园一期对外开放。人们不仅可以在这里读到旧时的弄堂风情,找寻岁月的印记,还能感受一种“向史而新”的别样摩登。 张园西区修缮项目设计师沈晓明对中新社等媒体表示,张园是上海典型的里弄街区,从1918年开始,经过历年建设而成。张园的保护性修缮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历史性,希望经过修缮或者改造利用的历史建筑,还是真正的历史建筑。二是文献性,从建筑的不同式样、材料、形制、规模等就可以“读出”曾经有哪些不同阶层的人在其中生活过。三是艺术性,如实反映建筑的艺术呈现、当时人们的审美倾向以及建筑师的想法等。四是时代性,让这些建筑成为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共情的一个锚点。 张园的更新,保留了全部的历史建筑,类似“针灸式”改造。这与过去以拆除重建为主的城市更新截然不同。这也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未来城市更新不会搞大拆大建,而是更为重视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与更新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指出,中国有部分地区已进入城市更新时代。2022年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秦虹认为,当城市化率进入中高级阶段以后,一座城市向外扩张发展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城市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投资就会聚焦于城市内部,激发城市活力、升级居住环境、产业结构等主要依靠城市更新。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21年出台《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增建等,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留城市记忆。 秦虹认为,未来需要更多以“绣花”功夫对城市空间进行“微更新”,对更新片区采用“小切口、深层次、渐进式”的思路进行局部升级改造,通过合理的功能置换、特色文化场所塑造,增强城市空间文化品质,改善人居环境。 事实上,张园二期也在今年开始启动保护性开发,计划新增8万平方米地下空间,9栋老建筑要暂时移位。整个开发过程中,一共会有25栋老建筑平移或托换。据介绍,该区域未来将引入办公楼、酒店、演艺中心等,与商业、艺术文化片区相互渗透。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已全面进入存量发展时代,急需通过城市更新,推动实施“上海2035”总体规划,兼顾城市“亮度”和“温度”。 根据近期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未来3年,上海的城市更新将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到2025年,上海将重点开展10个以上综合性区域更新项目,重点推进“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外滩“第二立面”、衡复历史风貌区、北外滩、吴淞创新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等区域更新。更多老街区有望走入全新时代。(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