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国际观察)美国操纵七国集团护霸权搞分裂 新华社记者 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G7)19日至21日在日本广岛召开峰会。峰会期间,G7在美国的主导下操弄涉华议题,抹黑攻击中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已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国际社会已经看清,美方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遏制打压他国,制造和挑动阵营对抗,严重危害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违逆大势,不得人心。 破坏亚太稳定 连日来,广岛的抗议活动一场接一场。不仅有大量日本民众参加抗议,还有许多其他国家人士来广岛表达对G7峰会的抵制。一名菲律宾男子在集会上发言指出,G7峰会是为进一步巩固在美国霸权下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阴谋,美国以回归亚太地区为借口,拉拢亚太地区其他国家搞“小圈子”。 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在亚太地区“动作频频”。在所谓“印太战略”的指导下,美国大力推进与日本和韩国的军事联盟,欲打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加速推进“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还通过联合军演等手段加紧与菲律宾的军事捆绑,而本次G7峰会则是美国扰乱亚太地区局势的最新动作。 约旦国际问题专家赛义卜·拉瓦什德指出,美国企图通过此次峰会鼓动盟友,以强化其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埃及埃中商会秘书长迪亚·赫尔米说,美国试图故技重施,照搬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套路,打算像破坏欧洲地区安全形势那样,在亚太地区挑起冲突、制造混乱。 挑动集团对抗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政府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划线,挑动分裂对立,拉拢盟友伙伴建立排他性、阵营化的伪多边体系,炮制“家法帮规”服务其自身利益。 在拉瓦什德看来,在美国操控下,G7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决定强加于人,而不是通过合作、共同商讨问题,这样只会造成更多的冲突和紧张。 需要指出的是,G7内部不是“铁板一块”,其他成员与美国在乌克兰危机等问题上并非完全“步调一致”。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在此次峰会前提议G7成员全面禁止对俄罗斯出口,遭到了欧盟和日本方面的拒绝,欧日认为此举“根本行不通”。 不论是国际社会的批评指责,还是G7内部矛盾,都表明美国拉“小圈子”、挑动集团对抗的做法是逆流而动,不得人心。法国作家莱娅·贝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美国希望将G7变为由一个国家发号施令的“G1”,这是一个战略错误,我们必须在“包含所有国家”的多边主义中向前发展,而不应是“包含少数西方国家”的多边主义。 打压他国发展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伊曼纽尔·马坦博指出,美国不愿意让其他国家的影响力超越自己。因此,它借助G7框架干预别国事务,从意识形态和政治层面打压发展中国家。今年G7峰会没有邀请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参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峰会将讨论乌克兰危机,G7担心南非在这一议题上有不同的声音。 专家指出,美国利用G7打压其他国家发展,从而维护自身霸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说,G7最初的定位是全球经济治理,如今在美国主导下愈加频繁插手地缘政治事务,现在已到了需要通过改变地缘政治来维护其经济主导地位的时刻。 当美国总统拜登在日本参加G7峰会时,美国国内的债务问题已处在悬崖边上,常年寅吃卯粮、恶性党争导致数十万亿美元债务即将“爆雷”,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构成严重威胁。美国前民主党众议员、后来担任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主席的简·哈曼说:“我认为我们最大的威胁是我们自己。我们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正受到内部机能失调的侵蚀。” 赫尔米表示,G7已成为一个被美国操纵的“政治化团体”,做出的决定完全“政治化”,是以牺牲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为美国谋取政治和经济利益。拥有繁荣发展的经济是所有国家的合法权利,像G7这样阻止其他国家发展的政治集团理应被历史淘汰,由某一国或一小群国家决定世界未来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新华网 参与记者:唐霁、汪奥娜、冀泽、李洁、姚兵、沈丹琳、毛鹏飞、姜俏梅、金正、李卓群、谢江) 【编辑:李岩】
2023年高考进入倒计时,全力备考的高三考生们正在进行最后冲刺。此时,不少家长可能会因过度紧张孩子而让考生大量服用保健品、餐餐大鱼大肉补充营养……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错误做法一:迷信保健品并让孩子大量服用 高考在即,很多考生家长会选择为孩子购买补脑、安神类保健品,为孩子考试助力。 山西医科大学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闫丹凤表示,考生家长千万不可过分迷信“健脑品”等对智力和考试成绩的作用。“只要不挑食、不偏食,均衡地吃好一日三餐,大脑每日所需营养就能得到满足。”闫丹凤说。 科技日报记者在不少购物平台上发现,一些声称“增强学生记忆力”“提升专注力”“抗疲劳口服液”的保健品十分热销。湖北武汉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蔡红琳认为,热销的补脑类产品,对家长和考生而言,其实更多的是起到安慰剂的作用。 任何一种营养素摄入量的水平如果超过人体所耐受的最高摄入,它产生毒副作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至少它会增加孩子的胃肠道负担,反而可能导致考试时发挥失常。 错误做法二:烹制新奇食材,大鱼大肉补充营养 考前,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学习辛苦,便为孩子补充营养。但闫丹凤指出,一般考试前一周不要随意改变考生平时的饮食习惯,不可大鱼大肉过度补充营养,不要食用平时考生没有吃过的新奇食材。 她解释,一方面因为新食物平日没吃过,可能引发过敏、胃肠不适等问题,也可能破坏孩子身体原有的平衡,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大鱼大肉富含高蛋白、高脂肪,孩子的肠胃并不一定习惯,弄不好反而会导致孩子腹泻、食欲不振等。 闫丹凤提醒,学生考前要少吃容易产气、产酸的食物,如韭菜、地瓜、碳酸饮料等。饮食要注意少盐少油,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冷饮、凉拌菜、油炸食物、利尿食物等。 “贪吃冷饮有可能会造成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紊乱。而煎炸食品会加重消化负担,导致大脑的供血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大脑的工作效率。”闫丹凤说。 她建议,可以在三餐之间让孩子吃些水果,如西瓜、香蕉等,尤其是香蕉具有稳定情绪的功能。考试阶段,孩子的大脑对氧和某些营养素的需求比平时增多。家长可以适量给孩子增加蛋白质、磷脂、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C、B族维生素、铁等的摄入。 错误做法三:给孩子买含咖啡因的功能性饮料提神 高考期间正值炎炎夏日,长时间的学习备考使得考生难免感到疲惫,不少家长会给考生准备含咖啡因的功能性饮料用来提神。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李改智表示,尽管咖啡因有提神效果,但青少年身体敏感度高,突然服用过量的咖啡因很有可能造成身体不适。同时,并没有研究明确表明咖啡因、牛磺酸、丙氨酸有提高身体机能的效果。此外,考试期间考生也要少喝含咖啡因的功能性饮料以及甜饮料,因为甜饮料、咖啡因会使人尿频,影响考生的临场发挥。 “孩子备考期间正是炎热夏季,学习强度大,容易出汗。因此提醒家长,要保证考生每天1500—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量。”李改智解释,充足的水分才能确保血液循环顺畅,这样大脑工作所需的氧才能得到及时供应。她建议,考生在备考和考试时最好饮用白开水,或者矿泉水、纯净水。 错误做法四:让考生服用助眠药品应对考前失眠 部分考生因为精神压力大等出现失眠的症状,有的家长会给孩子服用药品助眠。 对此,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主治医师刘鹏鸿表示,除了被医生诊断为睡眠障碍外,不建议学生随意服用助眠药物,因为这可能会导致考生睡不醒、疲惫等,反而影响考试状态。 “在考前要保持规律作息,调整好生物钟,睡前不要玩电子产品及饮用含有兴奋性物质的饮品等。”刘鹏鸿坦言,若这些办法仍不能解决考生的睡眠问题,那么家长可以带考生到正规医院睡眠专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提前一周或几天服药治疗,但不建议等到高考前一天服用药物,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影响考试。 同时,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八病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罗星还提醒考生,在调整作息时间时,不要忽然将睡眠时间提早过多。例如考生可先尝试将睡觉时间提早半小时,如果仍感到无法习惯,可以继续缩短提早的时间,让身体和精神状态慢慢适应新的作息。 【编辑:刘阳禾】
中新社曼谷5月13日电 (记者 李映民)据泰国媒体报道,泰国商业部当地时间12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前四个月旅游相关企业的新注册数量大增,表明该国的旅游业经历了强劲复苏。 泰国商业部的报告称,新注册的旅游相关企业数量在前四个月同比翻了一番,达到2579家,新注册资本总额为6.66亿泰铢。 报告称,该领域的大多数新注册项目包括:外币兑换、旅行社、导游、餐馆和食品企业以及酒店、度假村和服务式公寓。 泰国副总理兼商业部长朱林表示,这一增长是该国经济反弹和旅游业前景改善的结果,消费者和商业信心指数上升证明了这一点。 另据泰国媒体报道,近日,泰国酒店协会主席玛丽萨女士透露,泰国央行( BOT)在4月份对住宿从业者进行信心调查。受访者表示,自宋干节以来到泰国的外国游客数量持续恢复,加之政府政策的助推,使旅游业包括酒店行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其中,有29%的受访者表示其外国顾客数量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另有27%的受访者预计外国游客数量将会在今年下半年恢复至正常水平,还有部分受访者认为外国游客数量将在2024年才能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完) 【编辑:叶攀】
我家与长城的缘分始于父亲林占山。上世纪70年代末,滦平的长城刚受到关注,省市县文物专家纷纷赶来调查。当时我父亲主动让出我家房屋作为专家临时工作站,并为他们带路送饭,至今家里还保留着父亲与专家考察时的合影。父亲见证了“金山岭长城”命名的过程,他说,“金山”二字取自长城上大金山、小金山两处敌楼,而“岭”字则是从“八达岭”借过来的。
警惕!挪威北极圈群岛气温创新高或致冻土解冻引发雪崩
复活岛之谜神秘巨石像是怎么建成的?
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 高凯)22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画册首发仪式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出席首发式,并与嘉宾共同为画册首发揭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真、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等在活动上致辞。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画册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同名特别节目为基础,是第一部以美术经典为载体展现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的大型画册。百余件红色经典美术作品首次大规模集结出版,通过文字阅读、美术品赏与视频观看的巧妙融合,探寻历史细节深处的初心使命,讲述美术作品背后感人肺腑的党史故事。 王晓真表示,此次出版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画册,将静态的图像和文字,与动态的视频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以艺术的方式践行讲好中国故事、阐释时代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使命。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办画册发布仪式,是向革命历史致敬、向艺术经典致敬。总台将乘着党的二十大东风,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为本档节目的艺术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致辞时表示,此次出版的大型画册,是对《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最好的图文呈现与学术总结,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党史,有助于推动百年中国美术历史研究,有助于启发今天的主题性美术创作。 活动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获赠《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画册。(完) 【编辑:黄钰涵】
■钱甜 可乐,只喝无糖的;奶茶,要来三分甜;面包,最好是无糖全麦的……在某搜索引擎搜索“糖的危害”,竟有千万条相关结果。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糖,却又总谈糖色变,“糖”这个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到底是什么?如何科学合理吃糖? 不吃糖就是控糖? 糖不仅仅指我们平时所吃的白砂糖、糖果、巧克力等,它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主食中的米饭、面条,菜品中的红烧肉等均有糖,可谓无处不在。 从广义上来说,糖即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有多糖、双糖和单糖。 多糖包括淀粉、糖原、纤维素等,多在谷类、薯类中获得。双糖是指麦芽糖、蔗糖、乳糖等,多在甘蔗和麦芽等食物中获得。单糖即葡萄糖、果糖等,多存在于水果和米饭、面条中。 多糖、双糖和单糖的营养意义相同,但吸收有快有慢。单糖类最快,无需消化就可以回收利用,因此单糖补充热量更快。蔬菜中的糖常以淀粉为主,而肉类中的糖以糖原的形式存在。 不同食物中的糖含量不同。食用糖和各种谷物中的糖含量较高,大多数蔬菜和肉类的含糖量较少。米、面、豆等主食含糖量高达70%-85%,水果含糖量约在10%-20%左右,加工的果脯类食品含糖量达70%-80%。 虽然肉类和蔬菜的含糖量不高,但家庭常用的烹调方式通常会在菜品中添加蔗糖,稍不小心,就会摄入大量糖。比如,一盘500克的红烧肉一般会添加20克蔗糖。此外,家中常用的酱油、醋等调味酱料含糖量也在5%-20%不等,这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会忽略的糖。 糖如何在人体内转化? 生活中的糖无处不在,人体内也有糖,那么食物中的糖是如何转化为人体内的糖呢? 我们常听到一个体检的指标是血糖,血糖指的是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食物中的糖需要通过消化道的消化吸收才能分解为葡萄糖入血。 嘴巴——糖类消化的前排兵 吃到食物时,神经兴奋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这类多糖初步分解。 小肠——糖类消化的主战场 肠粘膜细胞含有丰富的蔗糖酶、乳糖酶,双糖最终被水解为葡萄糖,随后葡萄糖就能在运输载体的帮助下从小肠转运到血管中了。 胰岛素——血糖的搬运工 当葡萄糖进入血管开始全身流动时,马上就会出现一群“搬运工”,专门将血糖送到细胞里。这个“搬运工”就是胰岛素。 肝脏——糖原的储备地 血糖进入细胞,就转化成了人体所需的能量。但有时细胞吸收不了那么多葡萄糖,血液血糖依然很高,人体自然不会让高血糖状态出现,胰岛素这时首先会把剩下的葡萄糖送入肝脏以肝糖原的形式储存起来。这样,血糖就不会过高了。 脂肪——葡萄糖在养精蓄锐 葡萄糖转化成糖原的能力是有限的,当葡萄糖超过糖原的储存量时,胰岛素分泌增加,糖便在肝脏内合成甘油三酯,通过载脂蛋白输送到脂肪组织里,人就变胖了。 当然,脂肪在供能不够时,也会转化为葡萄糖,只不过这个速度比糖原转化为葡萄糖慢多了。 当人体处于空腹和饥饿时,意味着很多细胞需要能量了。需要能量的细胞向大脑发出信号,需要进食。大脑收到信号,就会下达指令,让肝脏把之前储存的肝糖原重新变成葡萄糖,并释放到血液中,补充血糖浓度。 人体糖原储备有限,没有补充的话,24小时左右糖原就会消耗殆尽。此时,糖异生便会启动,非糖物质如脂肪等会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 长期饥饿下,肾脏糖异生明显增强,防止代谢性酸中毒。这也解释了,很多想要减肥的女性刻意节食,身体机能却下降的原因。糖代谢的任意环节出问题就会导致异常的高血糖、低血糖、与糖代谢有关的先天性糖代谢疾病等。 控糖的边界是什么? 基于以上所述,那么我们该如何摄入糖,又该摄入多少糖呢?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有关成年人和儿童糖摄入量的指南,建议把游离糖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最好能进一步限制在5%以下。 游离糖是食品工业中的添加糖以及蜂蜜和果汁中的天然糖,而蔬菜水果中的糖有一层植物细胞壁包裹,消化时间更长,因此并不包含在游离糖的范围中。 打个比方,一位轻体力劳动的成年女性一天推荐摄入的糖含量约为50克,而这相当于一瓶500毫升可乐/90克的巧克力/8块甜味饼干,如不控制,轻轻松松就能超过每天摄糖限量。 那么,吃糖超过了推荐量,人就一定会胖吗?并非如此。肥胖发生的关键在于吸收量大于消耗量,三大营养素(糖、脂肪及蛋白质)都会被人体吸收,不仅仅是糖的作用。而且,个体情况不同,有些“瘦子们”天生就不容易吸收或者代谢比较快,而有些人则是“喝水都能胖”。 如果糖摄入量不够,血糖过低,会因脑细胞供能不足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晕眩、困倦感等,甚至会对大脑造成永久性损害,除此之外,还会导致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增加,出现酮体生成增加,严重时产生酮症酸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多饮多尿以及脱水休克等。 所以,个体化摄糖很重要,学会关注自己的健康状态,科学控糖,而非矫枉过正。 (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营养科医生) 翻译搜索复制 【编辑:刘阳禾】
近年来,大中型银行积极向县域下沉业务,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创新推出“龙牧贷”“农机云贷”等乡村振兴系列产品。“用手机银行APP就可以申请‘农机云贷’,这解了我购置农机的燃眉之急,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的种植大户何文说。为破解农业机械装备融资难问题,吉安市青原区的银行机构创新抵押方式,把裕农、便农金融服务延伸到村,满足了农户、家庭农场在农忙时节多元融资需求。
责任编辑: 吴郁莹,赖旭华